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浙江交通
3  4  
PDF 版
· 鏖战蜀道
· 感动的9天
· 在余震中鏖战
架起浙川同心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5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在余震中鏖战
架起浙川同心桥

浙江交通架桥突击队让“浙江速度”镌刻在四川灾区
  在余震中鏖战

  架起浙川同心桥

  浙江交通架桥突击队让“浙江速度”镌刻在四川灾区

  浙江交通人来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地震可以移动山峦,可以堵塞江河,可以摧毁城镇,但是动摇不了人们的意志,阻挡不了爱的暖流和激情。

  浙江交通人来了!他们和余震比勇气,和塌方抢速度,在四川创造出了“浙江速度”,接通了灾区的生命线。

  时间定格在5月23日中午12点30分。第一辆满载救灾物资的川FA5313货车顺利通过什邡市境内观通桥,现场所有的突击队员沸腾了,无不为之欢呼雀跃;桥对面伍桂坪村幸存的村民打出了“红白人民感谢浙江交通,你们辛苦!”的横幅,那简陋的横幅,那歪歪扭扭的文字,表达着他们丰盛的谢意,很多突击队员再次留下了激动和喜悦的泪水。

  这一刻,四川人民再次深深记住了浙江交通人,同在这一刻,也让浙江交通的32名架桥突击队员感慨万千,想起了这段转战四川的每一分每一秒,他们走过和战斗过的每一寸土地。

  吹响集结号 一路向西南

  5月16日18点,设在省交通厅的浙江省交通战备办公室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已经在电话机边等了整整一天的戴建锋兴奋地冲了过去。

  果然是交通运输部的电话,他赶紧记下了电话内容:“云南、浙江省交通厅:根据四川省交通厅要求……调你厅公路局架桥专业队伍尽快到灾区……浙江对口支援广元……”

  “我们终于等来了命令!”

  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每一条灾情都牵动着浙江交通人的心,特别是听到、看到很多地方因为道路不通而无法实施救援时,他们作为交通人的那份责任感和使命感被深深地刺痛了。

  “只要灾区需要,我们愿意全力付出!”5月15日晚上8点,当得知交通运输部正在研究组织力量前往重灾区架设战备钢桥的“内线消息”后,省公路局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了赴川架桥突击队组织工作,未等动员,成千上万名公路人纷纷请缨。

  最后,从省交通厅机关和省公路局机关、杭州和台州两地公路系统中抽调了技术全面、战斗力强、政治觉悟高的32名技术骨干组成架桥突击队。当队伍分别在杭州和台州集结完毕,集结号何时才能吹响成了队员们最大的期待。交通运输部的命令终于吹响了他们奔赴一线的集结号。

  5月17日下午1点,萧山国际机场,浙江省政府领导亲临送行。他说:“你们前往灾区抗震救灾不仅寄托了灾区人民的希望和交通运输部的厚望,同时也不能辜负了浙江人民的嘱托。突击队代表的不仅是浙江交通人,更代表了浙江人民!”

  “出之能战,战之能胜”,浙江交通架桥突击队一路向西南。

  17日17点55分,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满眼是从四面八方运送来的救灾物资,到处都是紧张的搬卸,机场成了一个巨大的货物转运场。

  已经没有一个空的停机位了,飞机只能在跑道上待命。35分钟的等待简直是煎熬,队员们的心就像拧紧了的发条,想停下来都不可能。

  5月18日凌晨1点零8分,队员们乘坐的大巴猛烈地摇晃起来,大地的颤抖提醒着人们几天前的那一场噩梦,第一次余震就这样和队员们不期而遇。队员们睁开惺忪的睡眼,车窗外夜幕掩映下的断墙残垣像噬人的黑洞,散发着灾难的气息。队员们的心更猛烈地向着灾区跳动。

  转战什邡 决战观通桥

  观通桥位于德阳市下辖什邡市红白镇,总长度39米。

  桥对面的大山深处仍有三四千名受困群众,地震后的10天来,部队尝试了三次都无法真正走到受困群众集中的地方,必需的救灾物资只能每天通过直升飞机空投。而先前到达的抢险架桥队伍奋战了近4天的时间,架设了18米之后却再也无法往前推进。

  架桥突击队也是特种兵

  5月20日中午,在突击队撤离青川到广元休整的路上。没等队伍安顿下来,新的指令突然到达:请求浙江交通架桥突击队支援抢通什邡市红白镇观通桥。

  “拿出黄金72小时救人的那种精神来架这座桥!”突击队队长侯利国发出了进军令,那些在车上歪歪倒倒、被疲劳困扰着的队员们像突然被注入了兴奋剂一样,马不停蹄鞍不下,直奔红白镇。5月21日下午,突击队到达抢修地点。

  一个下午的仔细勘察、一个晚上的详细论证,5月22日一大早,观通桥之战打响。

  起重机的轰隆声、安全警戒的哨子声、队员们的号子声……观通桥两岸一片热闹的景象,队员们几天来连续征战的疲劳消弭得无影无踪。

  “21日晚上安排留守值班人员的时候,谁也不愿意留下来,到最后,队员一致要求我这个分队长留下来。这怎么行呢?”突击队副大队长金洪说起来是一脸的无奈。最后,队员陈晓洋因为感冒发烧被安排看守营地,然而不知什么时候,他又偷偷摸到了工地,出现在了作业的人群中了。他说:“我以前可是特种兵,感冒发烧就让我感觉特别丢人了,在营地的感觉简直就是如坐针毡,再说,多干点活多出点汗人就舒服了。”

  浙江交通架桥突击队,他们本来就是一支特种部队。

  和余震赛跑,观通桥上生死战

  22日下午1点38分,30米长的钢桥开始整体推进。整个工地只剩下挖掘机的轰鸣声和钢桥每推进一厘米发出的“吱吱”的刺耳的摩擦声,所有人的眼睛都跟着钢桥的移动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前移动着。

  30米长的钢桥只能通过挖掘机一厘米一厘米地推到对面桥头的支点。但是只要一个不小心,钢桥移动的方向发生偏差的话,钢桥的着力点和平衡被打破,钢桥和原有断裂的大桥就很有可能一起掉下几十米的山谷,一场重大事故将不可避免。

  21米的距离整整“走”了3个小时零7分钟,当时钟指向当天下午4点45分的时候,钢桥才终于到了对面桥头的受力点。

  不可预知的余震威胁着刚跨上桥头的钢桥,一个大的余震很有可能再次使钢桥的受力点位置发生偏移,情况严重的会导致坍塌,桥上和桥边作业的队员也将面临着生死的考验。“必须把摇滚取出,把钢桥真正稳稳地定位到桥头固定的端柱上。我们要和余震赛跑。”突击队大队长侯利国再次下达了命令。

  5月22日晚9点,寂静的山谷只有突击队的灯光还照亮着什邡市红白镇伍桂坪村的一片废墟,和他们作伴的只有漫天飞舞的飞蛾。突击队员陈卫鑫取出钢撬,随着钢桥准确无误地落在端柱上,最后一个摇滚被取出,钢桥安全地就位“落座”。他深深地倒吸了一口凉气,而后狠狠地松了一口气。

  就在突击队撤出两小时后,一次比较大的余震发生了。5月23日凌晨2点和4点,又发生了两次比较大的余震。事后大家在撤离红白镇时发现,镇上一个加油站的顶棚就在头天晚上和当天凌晨的余震中倒塌了。

  首战青川 显威沙洲桥

  清晨的沙洲桥平静地横卧在翠绿的白龙湖上,看似完好的桥身隐藏着它被震散的骨架。这座全长300余米的大桥桥面上满是一指宽的裂缝,不少地方甚至可以放下整个拳头,不少水泥板用脚都可以踢动。

  通往青川县只有两条山路:一条是北线通道,地震后经常发生山体滑坡,但是车流量已由过去每天不足2000辆猛增至1万多辆;另一条进入青川的是南线通道,而该线上的沙洲桥已成梗阻,南线212国道无法通行。一旦北线道路受阻,青川将成孤县!

  弓满弦张,每个细胞都在膨胀

  灾情把队员们的情绪激发到了制高点,一线就在眼前,战斗即将打响。

  5月18日清晨5点半,天刚蒙蒙亮,队员们开始陆续起“床”。突击队的领队钱立高、大队长侯利国以及杭州和台州的负责人金洪、黄祥初以及主要技术骨干开始首战前的动员,并根据广元市交通局的情况介绍讨论架桥的预案。

  从广元市到沙洲桥,山路弯弯。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几十米的深谷,不少地段塌方仍未清除干净,车子像蹒跚的老人在山路上摸索着,短短90公里的山路让队员们颠簸了4个多小时。

  沙洲桥两头停了不少运送紧急物资的车辆,不少解放军战士正在将车上卸下的物资肩挑背扛过桥。来自济南某部的战士马库说,自5月14日开始,他和战友就一直在这样背负物资,通过这座桥来回运送。

  “一定要尽快抢通沙洲桥,让灾区人民早一刻得到更全面的救灾保障!”这是每个先期到达的队员最迫切的愿望。

  就在先头部队到达沙洲桥进行紧张的勘察时,另一队人马则由突击队设备保障组组长倪文彪带领,在离沙洲桥60公里之外的临时战备仓库里,准备架设钢桥所需的构件。

  这些钢铁锻造的构件最重的足足有270公斤,可原本应该由机械设备完成搬运的重活,现在只能靠突击队员的双手来完成。

  10多个人,13吨钢桥构件,平均每个人在六七个小时里要搬移1吨多的构件!这些队员大多是技术人员,有的可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但是他们用绽露的青筋和极大的韧劲,和这些个“变形金刚”展开了较量,突击队员林宗国就这样被累得虚脱而晕倒在了仓库里……

  5月18日17点,架设钢桥所需的构件运送到位。从早上的整装待发开始,整整过去了12个小时,队员们铆足了劲,每一个细胞里都充满了膨胀的激情。

  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没有机器的轰鸣,只有队员们响亮的号子;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有的只是队员们比钢铁还坚硬的双手!队员们积蓄已久的热情与激昂终于全面迸发!

  5月19日7点45分,在经过头天认真的现场检验,并与当地有关部门连夜紧急磋商后,沙洲桥战役打响了。

  “我都已经来了,不参与架桥怎么也说不过去,我不能让自己留下遗憾。”这是党员江玲芳的争辩。在头天一早的转运物资过程中,江玲芳右脚掌不幸被4厘米长的铁钉扎伤,突击队原本安排他当天在露营地值班,但他偷偷地跑到了作业桥面。

  “与那些在灾难中不幸遇难的人相比,我这点小伤根本不算什么,把桥修通了,灾区群众的生活就会更快得到改善,吃点苦、受点累,都是应该的。”在一线,人的灵魂就是这么纯粹。

  现场没有命令,大家埋头苦干;五月的艳阳早就让队员们汗湿重衫。

  突击队员俞勇锞,这位全队年龄最小的队员(25岁),这位2004年从成都军区复员的退伍军人,这位可爱的小伙子,一直抢着最重最苦的活:“这里曾是我的第二故乡,震后有机会来灾区,我愿意以百倍的努力,帮助灾区人民尽快恢复重建”。

  5月19日下午3点37分,随着突击队员李玮拧紧了战备钢桥上最后一颗螺丝,沙洲桥上两段战备钢桥架设任务顺利完成。

  没有欢呼,没有庆祝,突击队员们默默收拾好工具,通过加固好的沙洲桥,走进了沙洲镇灾区,他们要亲口告诉灾民,危桥桥面架设已经顺利完成,大桥畅通指日可待。

  爱在废墟上升华

  走在沙洲镇上,一路是成片绵延倒塌的民居,不少居民正在清理废墟。

  灾民周小青正在废墟堆里努力寻找着,希望从中找出一件换洗衣服,由于出门时什么也没有带出来,她一家人现在连换洗的衣服都没有。突击队员们默默地从身上掏出钱来,塞给了周小青。朴实的周小青面对着这份突如其来的馈赠,不知如何是好。她只能流着眼泪,拉着突击队员的手,连声说着“谢谢,谢谢”。

  走进居民李吉根的家,他年幼的女儿和年迈的母亲由于躲避不及,在地震中不幸遇难。队员们纷纷上前握住他的手,在安慰他的同时还递上了慰问金。李吉根感动地说:“你们从千里之外的浙江赶来,不仅出力为我们架桥,还向灾区捐款,这让大家体味到千里之外的浙江人的浓浓亲情。”这一天,突击队在现场向灾民捐了多少也无从统计。

  已经封闭了7天的沙洲桥开通有望,这是沙洲镇震后群众最感欣慰的一天,不少村民专程赶到现场。一位村民指着现场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浙江交通人来了”的横幅动情地说,浙川两地血浓于水的亲情,将永远让灾区人民铭记。

  当晚9点多,广元市委书记罗强从边远灾区视察工作返回广元市,经过沙洲桥,看着架设完毕的坚固的战备钢桥,动情地说:“浙江人民对灾区的深情厚谊,将会让广元人民永远铭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浙江交通 00016 在余震中鏖战
架起浙川同心桥
2008-5-30 浙江日报000162008-05-3000031;浙江日报000162008-05-3000029;浙江日报000162008-05-30000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