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浙江交通
3  4  
PDF 版
· 战斗!
用汗水和勇气战斗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5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战斗!
用汗水和勇气战斗

  援川

  战斗!

  用汗水和勇气战斗

  在这32名突击队员中,有年过半百的老公路人,也有新婚燕尔的年轻小伙子,有指挥若定的老大哥,也有技术娴熟的拼命三郎。

  在架桥一线,他们淌着汗水也流过泪水,遇到伤痛也要咬牙坚持,让我们一起品尝他们在灾区一线的酸甜苦辣吧。

  戴建锋

  作为浙江架桥突击队的联络小组组长,我主要做好与交通运输部交通战备办公室、四川省交通厅、萧山机场和广元、德阳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

  到达德阳后,与先前架设观通桥的技术人员沟通,弄清前方架桥现场条件后,与架桥队技术人员讨论,基本确定了架桥方案,当晚与四川省交通厅紧急联系调运40个平滚、8个摇滚专用架桥工具。四川省战备仓库紧急调运架桥工具,在我们队伍到达前运抵现场,在架桥现场主动与保障单位联系沟通,为我们架桥队伍提供更大的便利。

  王卫军

  在灾区,馒头、矿泉水都是我们自己背进去的,吃时要仔细算计下一顿;能烧点开水泡碗方便面就觉得很好了,要是偶尔有米饭咸菜,那简直是美味佳肴;睡个踏实觉成为一种奢望,每天总有几次余震让人担惊受怕。

  但是经历这次抗灾,却让我的人生无比丰富。我们感受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真谛;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品质和凝聚力;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的伟大,国力的强盛。经历震后的生活,才知道平日看似平淡的生活多么幸福美好,多么值得珍惜。

  程临军

  在川的200多个小时,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浙江交通人的团队精神,充分体现了浙江交通人的智慧和勤奋。在川的200多个小时,灾区人民的苦难时刻牵动着我的心。在川的200多个小时,感受到了党和人民的伟大。在川的200多个小时,对我是一个重大考验,经历了人生观、生死观的考验。在川的200多个小时,尽管有危险、劳苦、伤病,但经过战斗洗礼,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汪恩信

  在灾区的这些天里,虽然很艰苦,但想到能为灾区群众贡献一份力量,内心觉得很满足。那里的老百姓真的很淳朴,在德阳时,他们知道我们是来抢险的,就争着把救灾物资 ——— 牛奶拿给我们,要知道,他们自己是很缺食物的。所以,看着这些真诚朴素的脸,我一次又一次地被感动着,更坚定了又好又快修桥的信心和决心。

  我和突击队的许多队员平时都认识,经过了这次抢险任务,在那样艰难的救灾环境里,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同甘共苦,奋力战斗,结下了更为深厚的兄弟情、战友情。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什么叫同心协力、同甘共苦,明白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陈卫鑫

  在架设观通桥时,一只只大小不等的手掌,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手指,这些骨肉与经络的组织,居然搭起了一座座钢铸形成的桥梁,以血肉的手掌,把桥梁紧紧握在手中,以浙江交通人的血气方刚,把救死扶伤的天堑通途,紧紧握在手中。

  每一次抢险时,大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提速,以浙江交通速度!提速,以东部速度!提速,以中国速度!我们十指相连,我们命脉相连,在大型设备的配合下,经过我们十几个小时努力奋斗,终于将39米钢桥稳稳地架设完成,使援助物资和援助设备人员可以进入重灾区抢救群众。

  郑彬勇

  这次抗震救灾行动,虽然我的眼受伤了,但仍然深感此行无悔。这9天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友爱,感觉到了心与心之间的零距离,是对我人生观的再改造,是对我价值观的再提升。有言道: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也微不足道;再小的爱心,乘以13亿也非常强大。我祈祷:汶川挺住!世间有爱的人挺住!明天一定会更好!

  何华杰

  对,我们是来“抢通”的,身为浙江交通架桥突击队的一员,我们一定要把桥架通,让救援人员顺利地进入灾区,让受灾群众安全地走出去。

  每天都是天还没亮就起床,吃包泡面就工作;中饭要么到下午两三点,要么几块饼干就口水,接着又投入抢通架桥的战斗;晚饭过后,许多同志来不及擦把脸,就躺进帐篷里,瞬间营地里便响起了鼾声,是的,太累了。由于钢桥架设的特殊性,我们基本是赤手抬着几百斤重的钢架结构,经常直不起腰,但一想到灾区的人们还在焦急地等着救援,时间就是生命,那时刻,我们又浑身充满了力量。

  金森根

  看到灾区的面貌和受灾群众期盼的目光,我的心被震撼了,他们吃了那么多的苦,受了那么大的痛,都在顽强地生活着。这样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

  灾区的天是闷热的,条件是艰苦的,但是想到能为他们作点贡献,我们的精神面貌一天都没差过,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在架设观通桥的时候,我和队友们一起,从早上7点半一直干到晚上9点多,一声怨言都没有,因为我们都明白,这就是责任,早一天架好桥,就能为灾区人民多减少一点麻烦,能为灾区救灾赢得一点时间。

  三驾马车

  程临军 架桥突击队技术员

  邹卫海 架桥突击队技术员

  陈卫鑫 架桥突击队技术员

  

  突击队中,有三个人因为技术最好,被队员们喻为队中三驾马车。

  进入灾区后唯一一次现场技术争论

  “里面还有群众,还等着这座桥通了进去营救啊!”5月22日,程临军和邹卫海蹲在观通桥的南端,正商量如何更安全快捷地推出桥梁鼻架,什邡市交通局局长这句话让他们的心拧在了一起。

  观通桥是座建于1983年的石拱桥,是什邡市一个著名旅游开发区通往山外的唯一通道。地震震坏了桥梁副拱,也割断了山里几个受灾村庄和景区连接外界的生命通道。之前赶来的架桥工程队伍的施工方案制定失误,在宽不到5.5米的桥面上平装钢架,结果架了一半架不下去,被迫撤出了施工场地。

  架了半截的钢桥、长度不到15米的施工场地和最低限度的设备保障,这就是摆在浙江架桥队伍面前的现实情况。

  由于桥面狭窄无法正常平装,程临军、邹卫海和陈卫鑫便一起商量确定了悬臂推出架设方案。但观通桥是典型的单拱桥,拱顶需要平衡承重才能保证安全,这就需要一次性安装6片桥架,才能让钢桥安全地推过拱顶。现场的唯一一台吊车25吨级,最远只能架设三片钢架!仅装三片钢架就直接推进,主拱要受偏压,很危险!在钢桥后方加载重物,用杠杆原理减轻主拱压力,那么作为杠杆支点的副拱桥墩要受重压,地震后,副拱已经出现了纵向裂纹,能承受多大的力谁也说不准。

  直接推进?加载后推进?

  在场的技术人员和当地桥梁的工程师,迅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由于大家都想按照自己的方案赶紧展开施工,架桥队员之间发生进入灾区后的唯一一次争论。

  “主拱完好无损,设计承重完全经得起桥梁的重量。我建议直接推进!”邹卫海和当地的工程技术人员一样的观点,平时说话不紧不慢,但是这个时候却涨红了脸。

  “桥梁设计载重是够,但是地震之后还能不能经得起重压?我们冒得起这个险,里面的群众等不起这个时间!”程临军也放大了嗓门。几个朝夕相处的同事瞪起了眼睛,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后,大家确定了逐步加载推进的方案。按照一般的加载方式,桥梁就暂时无法通行,但是来来往往的群众还在运东西,救援人员还在肩挑背扛往山里运物资,这桥一分钟都不能断。大家仔细研究了方案,决定从桥梁后端中间和两侧分别加载,这样5米左右的桥面上,就留出两个窄窄的通道,解决了通行问题。

  为了时刻观察副拱桥墩的压力承受情况,邹卫海一个下午都在桥上桥下两头跑,为了能在陡峭的河岸上近距离观察,他几乎扭了脚,还被岸边的荆棘刺破了手掌。程临军则在桥头,一厘米一厘米地指挥铲车推动钢桥,随时指挥大家调整推进角度,陈卫鑫更是趴在钢桥边,盯着钢桥一块一块衔接牢。

  没有人停下来哪怕一分钟,也没有人闲谈过一句话,大家都铆足了劲,都想能再快一点,让救灾的车辆早点进山。三个多小时后,钢桥推进39米后稳稳落在了对岸着力点上,他们三人才松了口气,这才想起已经9个多小时没吃饭。

  三个伤兵

  江玲芳 架桥突击队队员

  陈晓洋 架桥突击队队员

  郑彬勇 架桥突击队队员

  

  铁钉扎入了他的脚掌

  江玲芳说,自己能有机会参与抗震救灾是一生荣幸,但是在全队中最早受伤却给他留下了一丝抹不去的遗憾。

  5月18日,架桥队进入青川县,收拾好了装备的江玲芳看见有队员还在从车上往下卸机械,顾不上休息就跑上前帮忙。车上当时还有一台200多斤的发电机,刚从木制板箱内拆出来,江玲芳就和另外三名队员抢着抬起发电机。就在刚抬起的一瞬间,由于四个人步子没调整好,发电机晃了一下,意想不到的伤害发生了,江玲芳一脚踩在了木制包装箱的板材上,一枚4厘米长的铁钉一下子扎入了他的脚掌。

  队友们赶紧把他送到附近医院,医生在简单处理伤口后,要给江玲芳注射破伤风疫苗。注射疫苗要进行皮试,一听皮试要观察40分钟,江玲芳急了。“要40分钟啊,我不做了,大家都还在忙,我哪里等得了这么久啊。”他要求医生立即给他注射疫苗。见医生不肯,他又开始讨价还价。“10分钟行不?”“那20分钟怎么样?我们家乡的医院都是20分钟就够了。”……

  医生被他缠得没办法,只好观察了20分钟就给他注射了疫苗。但是要求他得在医院观察半小时。

  “求求您,让我早点回去吧,我们是一支队伍,少一个人,他们就得多干一份工作啊!”江玲芳几乎哀求起来。

  在场的所有医护人员都被感动了。一位医生便把自己和医院值班医生的电话号码分别留给江玲芳和陪他前来治疗的驾驶员,告诉他们一有情况马上返回医院,这才让他们返回了驻地。

  架桥队鏖战灾区的日子里,像江玲芳一样伤病不离一线的还有两位。

  拼命三郎也顶不住了

  来自天台的架桥队员陈晓洋出发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为灾区尽可能多做点事。第一天准备架桥设备时,早上7点多吃了两碗稀饭后,到下午4点半才吃上午饭。他和十几名队员将30多吨散乱在仓库的桥梁构建装上卡车,从早上一直干到晚上9点多。

  他和三门县架桥队员郑有强一起,被全体队员称为拼命三郎。但晚上回到驻地后,他实在累坏了,顾不上给气垫充气就倒头睡了上去,结果第二天就出现了头晕、发烧症状。奔波一天后,他到医院打了两瓶点滴,又连夜赶回了施工地点。

  榔头砸在他的眼眶上

  郑彬勇则形容自己受伤是飞来横祸。在决战观通桥时,已经到了最后的施工阶段,一根横梁变形,无法和其他构件铆合。郑彬勇拿来了一根撬棍,用尽全力扭动钢横梁,好让同事用螺栓完成铆合。就在快完成的时候,在侧前方高处作业的一名队员手中的榔头插销脱落,砸在了郑彬勇眼眶上。郑彬勇当即血流满面,所有架桥队员立刻围了上来。

  送到红白镇广州军区的临时医院里,一位专家帮他做了检查。眼镜架一角折进了郑彬勇的皮肤,眼角膜轻度挫伤,听了医生的检查结果,几位同事都松了一口气。架桥队领导不放心,要求郑彬勇到有专门眼科设备的医院做进一步检查。郑彬勇坚决要回工地,他向队长请求说:“伤口包起来我还有一只眼好用,给大家递递工具也好啊,就让我回去吧。”

  最后是大队长侯利国命令另外两名队员将郑彬勇连架带拖,拖到附近另一家有眼科诊疗设备的正规医院,才做了进一步检查。

  军中一老

  侯利国 架桥突击队大队长

  省公路管理局养护处处长

  带着一大袋药踏上征程

  5月27日,省公路局养护处处长办公室里,温文尔雅的侯利国处长还是一脸掩饰不住的疲惫,眼圈明显带着浮肿,嘴唇微微发白。唯有那一如既往的儒雅的笑容,言语间浮上他的脸颊。

  时间倒回到5月16日晚上6点,浙江省交通厅接到交通运输部战备办的任务。当晚10点,侯利国回到家中,冷静地告诉妻子胡丁荣,第二天要去灾区一线了。这个突然的消息,对于将准备接受手术的妻子来说,一时间似乎有些不可接受。

  妻子知道,丈夫心系公路,这次去灾区一定是他主动请缨的。妻子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反复检查着老侯的行囊:降压药带了吗?降血脂药带了吗?虽然最后满满装了一袋药,可是妻子的心还是一直悬着。

  侯利国就带着这么一大袋药,踏上了巴蜀的征程。这一程,浙江交通公路人行得很艰辛。这一程,交通人的家人很揪心。

  在灾区的日子里,别人吃饼干、吃水果,侯利国只能吃咸的饼干,喝水补充体力。事后,很多人才知道,作为突击队年纪最大的一员,这位和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57岁公路得力干将,在为灾区人们搭桥修路的同时,还忍受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三高不适症状。

  “军”中一老 如有一“宝”

  5月18日,这天突击队露营在青川县沙洲镇公路养护道班的操场上。吃完晚饭已经是晚上9点多钟,几名队员坐在操场上一张不大的石桌旁聊天,突然有人感觉一阵抖动,桌子“得得”响了起来,刹那间抖动变得剧烈起来。

  地震!

  “大家不要慌!保持冷静,一会就没事了!”喊话的人就是侯利国。

  “我们一看侯处这么冷静,心就放下来了。听他一喊就觉得特别有安全感,整个人都镇静了!”“你们一定要多报道侯处长,这次任务对于他这样一个50多岁身体又不好的人来说实在太不容易了!他还是在第一时间率先请缨的人呢!”突击队员戴建锋说起侯利国就掩饰不住地激动。

  “依靠自己、保障自己”是侯利国这次出征时对队员们的要求。在物质和当地供给极其缺乏的情况下,依靠自身力量才能打赢这场战役。而在9天的抗灾生活中,他也不忽视细节:露营扎寨不允许碰百姓一草一木,搬家时必须清理完所有垃圾。戴建锋说,侯处的先锋表率作用鼓舞了很多人。

  刚上飞机,侯利国就睡着了!

  “这几天,每个人脑中的弦都是紧绷着的!”突击队员万毅宏说。25日下午,当浙江交通公路救灾抢险队接到已经圆满完成此次突击抢险任务,可以返程的命令的时候,很多突击队员几分钟内便就地睡着了!

  这一幕,让万毅宏久久不能忘怀。“大家都太累了,”他说,“日夜紧张和艰辛,在得到完成任务的消息后,得到了彻底的表现。”很多队员都掩饰不住疲惫,在废墟上破旧的板凳上呼呼大睡,在自己的行李袋上,靠着就睡着了。

  “可是侯利国总指挥的疲惫,是我们都没有发现的。”万毅宏说。从指挥部部署到抬钢筋架设备,从勘察现场到扎营选址,他总是亲力亲为。

  此刻,队员们都疲惫入睡的时候,作为总指挥的侯利国,还没有完全松下那根紧绷的弦。

  “一直到上了回浙江的飞机,他再也挡不住疲惫。”万毅宏说,“刚上飞机,大家都沉沉地睡去,侯处手上刚握起一张报纸打算看,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黄金搭档之“黄”

  黄祥初 架桥突击队副大队长 台州市公路局副处长

  坐在办公室,黄祥初对着电脑,仔细地翻看着一张张照片,时而开心,时而沉重。虽然回来还不到两天,但架桥突击队在四川灾区抗震抢险的一幕幕仍盘旋于他的脑海。

  黄祥初是个特别豪爽的人,讲话声音洪亮,语言却非常质朴。与他交谈的过程当中,常常忘记他其实还是台州市公路处的副处长,很想拍拍他的肩膀亲切地叫一声“老大哥”。得知黄祥初年近半百,我们都有些诧异,乌亮的头发、被晒得通红的脸和精干的神采,都向大家展示着精神和活力。

  如果不去 我一生难安

  5月14日晚上,已经在家准备休息的黄祥初接到侯利国要求组织首批架桥突击队赶赴四川灾区抢险的命令时,黄祥初立刻觉察到事情的重要性。二话不说,叫上程临军、邹卫海、林宗国等人连夜商量,确定队伍人选,准备相关事宜。

  黄祥初首先就确定由自己亲自带队,开始大家都不同意,灾区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不是一般的艰苦,而且余震和泥石流不断,很多危险都是无法预料的。但黄祥初说:“大家都说得不错。但正是因为这样,我更要去。我是分管领导,我不去,被派出去的同志们会怎么想?即便他们不介意,我也没办法过我自己这一关,将会一生难安。”

  一定要把大家平安带回

  队员陈晓洋说,黄队似乎时时刻刻都在观察着他们,有时候他感到渴了,正准备找水喝,发现黄祥初已经把一瓶矿泉水递到他面前。队员们感到饿了,饼干已经一一分送到他们手中。由于劳动强度太大,原本四个人就可以搬动的钢材,渐渐需要六个人、七个人,人手显得不够用,黄祥初就会默默地加入搬运的队伍,减轻队员们的负担。队员们好不容易劝说他到一边休息,转身发现他又出现在其他劳动队伍中。

  台州分队几位队友的受伤、生病让黄祥初内心很歉疚,觉得是自己没照顾好大家。因此,睡前叮嘱大家盖好被子,在工作中注意犄角旮旯,成了他不厌其烦的口头禅。

  黄祥初总说,无论怎么样,确保队员们的安全是他的重要工作,出发前,他已经当着市领导、局领导和广大台州市民的面立下誓言,出去14个人,回来还是14个人。

  黄金搭档之“金”

  金洪 架桥突击队副大队长 杭州市公路局副局长

  5月26日,在杭州市交通系统赴川抗震救灾誓师大会上,有一个人被众媒体团团围住,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他沉着回答,思路清晰,条理明确,赢得众媒体记者的好评,他就是杭州市公路局副局长、浙江交通赴川抢险救灾副大队长金洪,也是浙江架桥突击队中“黄金搭档”的“金”。

  主动请缨奔赴救灾前线

  5月12日,得知四川发生了大地震,金洪十分震惊,他联想到了1979年的唐山大地震,对如此大地震的破坏性他已有所料,作为公路部门,他的脑海里已闪过了支援灾区修路的念头。15日夜里10点30分,金洪接到了省公路局的来电,称要杭州立刻组建11人的架桥抢通队伍。时间就是生命,次日,在金洪的主持下,一支由专家技术人员组成的队伍组建完毕,随时等候省交通厅的统一调派,各类基本器械、生活物品等也同时配备完毕。

  后来,11人的队伍上升到了12人,新加入的人就是金洪。原本不在突击队名单中的金洪主动向领导请缨,要求赴川。“这些队员我很熟悉,我分管战备,要在救灾中进行统筹,同时考虑到大家的安全,我带出去的队伍在确保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要平安归来。”

  每天凌晨3点起来守候

  走出机场,突击队员们立即乘车前往广元灾区,抵达广元已是凌晨,队员们搭起帐篷,倒头便睡。

  “有地震!”有人在喊,这是队员们到了广元安营后第一次感受到较大的余震,大家迅速从帐篷里探出头来,发现没什么事,又都倒头睡了。

  或许是对环境的敏感,或许是担心有更大的余震,躺在帐篷里的金洪始终无法入眠,后来他索性爬了起来,替队员们守候一份安全。

  在抗震救灾的那段时间里,金洪每天凌晨三点多都要醒来,查看安全情况,陪值班的安全员谈谈天。为此他落下了一个后遗症,现在回杭已经有几天了,但每天凌晨仍会惯性地醒来,在家里走一会儿再睡。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浙江交通 00014 战斗!
用汗水和勇气战斗
2008-5-30 浙江日报000142008-05-3000024;浙江日报000142008-05-3000094;浙江日报000142008-05-3000015;浙江日报000142008-05-3000016;浙江日报000142008-05-3000017;浙江日报000142008-05-3000012;浙江日报000142008-05-3000019;浙江日报000142008-05-3000020;浙江日报000142008-05-3000018;浙江日报000142008-05-3000014;浙江日报000142008-05-3000021;浙江日报000142008-05-3000022;浙江日报000142008-05-300000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