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抗震救灾特别报道·亲历
3  4  
PDF 版
· 织就“身心健康网”
· 临时“家庭”的温暖
· 骄傲,为美丽感恩
· “不出点力,我会痛苦一辈子”
· 地震幸存者创造的奇迹
· 营救!生命高于一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5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临时“家庭”的温暖
——广元市社会救助站见闻

本报记者 应建勇
  广元市社会救助站,如今成了地震受灾群众的临时“家庭”。

  这里居住着700多名受灾群众,他们绝大部分来自青川县。今天早晨,记者赶到救助站采访,正逢早饭时间,食堂门口排起队伍。“每天早上7时半开饭,今天的早饭是每人五个小面包和一盒光明牛奶,昨天是娃哈哈八宝粥和一个鸡蛋。”从青川县石坝乡石峰村跑出来的周玉芳说,“全村几乎所有的房子都倒了,村民们都跑出来了。”

  救助站副站长苗宏正忙着分发早餐,他告诉记者,救助站平常收留的人员一般不会超过50人,而根据今天早上的最新登记记录,现在这里一共有722人,几乎都是因地震而自发前来的受灾群众。

  救助站从来都没有收留过这么多人,这下可忙坏了工作人员。吴凌云本是救助站的门卫,现在他要在食堂帮忙,并且要维持秩序和帮忙打扫卫生,“吃饭是个大问题,我们食堂原来只有一台蒸饭机,前几天刚刚又买了一台,大家都身兼数职,一定要让受灾群众在我们这里吃饱穿暖住得安心。”

  许多受灾群众也自发前来帮忙。在帐篷堆里,记者发现一条写着“中共青川灾民安置点临时支部委员会”的红色横幅。原来,居住在这里的受灾群众中共有5名党员,他们自发成立了这个临时党支部,支部书记是75岁的青川县石坝乡大房村原党支部书记龚玉美。“我们现在每天都帮忙搞卫生、协助维持治安,救助站工作人员忙不过来的时候,我们也都随时过去帮忙。”

  救助站还提供一项特殊的“暖心”服务,如果有受灾群众要到外地去投亲靠友,或是外出打工,救助站都会免费为他们提供车票。家住青川县红光乡小井村的岳永锡明天就准备出发去广州打工了,两天前,他把自己的要求告诉救助站工作人员,几个小时后,他就拿到了到广州的火车票。据工作人员介绍,在救助站的帮助下,每天有超过30名的受灾群众通过这样的方式外出闯荡谋生。(本报四川广元5月28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抗震救灾特别报道·亲历 00004 临时“家庭”的温暖 本报记者 应建勇 2008-5-29 48256F32002924A64825745700361B27[A1-应建勇≈B1-蒋卫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