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抗震救灾特别报道·亲历
3  4  
PDF 版
· 织就“身心健康网”
· 临时“家庭”的温暖
· 骄傲,为美丽感恩
· “不出点力,我会痛苦一辈子”
· 地震幸存者创造的奇迹
· 营救!生命高于一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5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浙江消防官兵紧急驰援四川灾区——
营救!生命高于一切
本报记者 余 勤 通讯员 周洪法 陈中东
  汶川、绵竹、什邡……时间并没有在地震的那一刻凝固。山崩地裂中,身负抢险救援重任的消防子弟兵在第一时间迎难而上。

  一架架运输机星夜起航,一辆辆军车昼夜兼程,把我省451名消防救援勇士送到抗震救灾战场。

  暴雨倾盆,余震频发,挡不住向灾区挺进的步伐。在灾区,更多的生命希望,寄托在消防战士的紧急救援中。他们用鲜血和汗水谱写出一曲营救生命的壮丽篇章。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次日凌晨,首批21名浙江消防医疗救护队员飞赴成都,成为第一支进驻都江堰的部队医疗救护队

  5月12日,子夜。接到赴川抗震救灾的紧急命令,我省消防部门迅速启动抢险救灾应急预案和战勤保障机制。各支消防医疗队、抗震救援队,从不同方向、不同地域火速集结,各类消防抗震救灾装备源源不断地运往杭州。

  13日凌晨4时30分,从全省4个市紧急抽调的首批21名消防医疗救护队员,来不及和家人道别,便飞赴成都,下飞机后立即赶赴都江堰。这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第一支进驻都江堰的部队医疗救护队。    

  走得太突然,救护队甚至没能带上一面旗帜,“到了灾区,当地百姓怎么知道我们是医疗队?”5名心细的女战士在机场临时用一张A4纸叠成十字形状,再扯下臂膀上的红十字袖标,用别针别在纸壳上。鲜艳的“红十字”做成了,大家商量着,把这枚特殊的“红十字”贴在救援点的门口。

  “急救药品15箱,口罩6000个,棉被1000床,破拆类无齿锯100套……”消防战士挥汗如雨地把一箱箱救灾用品搬上飞机,他们已鏖战了一个通宵。一名负责仓库保管的消防战士两眼通红,仍一遍遍仔细核对数目。据统计,半个月来,共计40吨、总价值1320多万元的消防救援物资紧急发往四川。

  快!快!快!14日清晨,第二批赴川抗震救灾消防救援队又从机场出发,奔赴绵竹和什邡。第三批增援力量紧随其后。

  “你们中有谁家乡是灾区的?”机场上,记者问奔赴灾区的战士。

  唰!一下子举起了四双手。

  海宁消防大队的徐波,家就在四川仁寿县,地震后,他一直联系不上家里的亲人。部队原本安排他回家探亲,可被他回绝了。“请把最危险的任务交给我!”他向领导请缨说:“四川是我的家,那里的父老乡亲都是我的亲人,这个时候他们需要我。”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绍兴县消防大队蒋华的母亲卢敏,14日早晨给大队指导员丁周权发来一条短信——

  “丁指导员,你好,我在电视上看到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很多老人、学生和孩子失去了生命,我很痛心,那里急需消防官兵的援助,如果部队要去灾区,请你一定要把蒋华派去!拜托了!”

  记者找到卢敏时,她正准备去湖州市的流动献血站献血。她边说边流泪:“我知道那里很危险,我也就这么一个独生儿子……可现在国家有大难,我希望儿子能为国家出一分力。”

  废墟上,死神在一次次考验着消防战士的勇气。“救不出你,我们就不走”——这并不是他们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而是为了保护更多人的生命

  长途奔袭,风雨交加,满目灾情容不得战士们稍作休息,惊心动魄的抢险救援战斗打响了——

  5月15日,4时。在中国银行绵竹市支行的废墟下面,死神离聂国泉越来越近。这座7层高楼在地震瞬间坍塌成4米高的废墟,他被夹在扭曲成“V”字形的钢筋和预制板中间,2天3夜没吃东西,伤口还淌着血。当消防特勤战士程本、徐行成通过生命探测仪发现他时,周围的群众一下子围拢过来:“救星到了。”

  摇摇欲坠的废墟上,6名救援队员分成3组轮流展开救援行动,一点一点在二楼和三楼横梁间打开一个救援通道。“我们已经能看到你,救不出来你,我们就不走!”消防队员大声地给聂国泉打气。

  现场指挥的省消防总队副总队长曹瑞明说,战士们两天没合眼了,吃的是自带的干粮,“很累很困,但觉得很幸福”。他们的“幸福”来自于整晚艰苦搜寻后,发现了幸存者。

  5时,在一阵余震过后,消防队员决定冒一次险。唐建峰、朱海平钻进废墟,用腰斧一点点撬开压在被困者身上的石块。3小时后,满身尘土和汗水的战士终于把聂国泉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

  唐建峰说,就在他们钻入废墟救人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次小余震。可他俩太投入了,竟浑然不觉。他说:“事后听战友说起,才觉得后怕。”一位在前线采访的同行流着泪对记者说:“战士们太拼命了,他们是以命换命。”

  废墟上,死神在一次次考验着消防战士的勇气。“救不出来你,我们就不走”──救援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哪怕一秒钟。

  大的机械不顶用,就用手挖、刨被埋人员,一遍、二遍、三遍……100多名战士的双手被瓦砾划破,鲜血直流,皮肤糜烂。还有的战士在余震中,头部被落砖砸出血,简单处理一下后,他们又不声不响回到救援现场,分秒必争地抢救幸存者。

  在什邡红白镇,把一位90岁的老太太从危楼中背出来的消防战士方贵忠说:“军人将生死置之度外,并不是不珍惜生命,而是让更多人的生命有安全保障。”

  截至25日19时,赴川救援的消防战士们已从废墟中成功搜救出3名生还者、57具遇难群众的遗体,救助2人,在余震中安全疏散66人。

  “从死神手中抢出的生命,交给我们来延续!”负责消防医疗救护的“五朵金花”,以别样的美丽,赢得了“战地巾帼”和“锵铿玫瑰”的美誉

  马杰、李萍、李琰琰、李艳、孟超是医疗队的“五朵金花”。出征前由于时间紧迫,也怕家人担心,她们没有和亲人道别。

  年龄最大的李萍主动向组织请缨:“我是一名老党员,灾区救援的经验比年轻人多,让我去前线吧!”她的女儿王麒是刚刚大学毕业在绍兴县消防大队工作的一名女参谋,虽然从单位到萧山机场只要20多分钟车程,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坚守工作岗位,只是以手机短信的方式向亲爱的妈妈道别致敬:“妈妈,到了驻地一定别忘了给女儿回复消息哦。妈妈,女儿等待你平安归来!”

  小王的短信发出去,一直没能收到妈妈的回复,同是军人的她非常清楚妈妈此时身负重要使命,没时间和她儿女情长。小王在苦苦等待两天后终于收到妈妈回复的短信:“女儿,我们到了,妈妈面对令人震惊的灾区场面,就一个想法,立即行动,时间就是生命!”

  5月15日,灾区余震不断。已连续奋战两昼夜的医疗队又接到上级命令,所有男军医将在12时30分前往汶川。在都江堰原地救护的任务就落在了5位女同志肩上。

  此时,她们接到紧急命令,在救助点附近的废墟中发现一名幸存者需要紧急救护。马杰和李琰琰一起立即背上急救箱,火速赶至现场。

  废墟下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马杰凭经验,感觉情况很严重。她招呼同事李艳:“我们为老人输液,否则来不及了。”正说着,余震袭来,废墟两侧的危楼开始摇晃,哗啦啦落下手掌大的砖头和成片的玻璃,就砸在离她们不到5米的地上。

  尽管如此,马杰和李艳仍然一手拿着急救箱,一手抬着担架,颤颤巍巍地爬了上去,腿还在发抖,可手里的活却没停:“伤者呼吸心跳微弱、口唇绀紫,快输液、包扎、止血……”等把老人救出送上120急救车后,马杰才发现自己竟站在一块断成两截的天花板上。

  “从死神手中抢出的生命,交给我们来延续。”男同志赴汶川后,“五朵金花”白天要救治大量伤病人员,晚上尽管很想好好睡一觉,但5个人为了值最难熬的凌晨2时至4时的深夜班,常常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浙江消防医疗救护队的“五朵金花”,以别样的美丽,赢得了“战地巾帼”和“锵铿玫瑰”的美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抗震救灾特别报道·亲历 00004 营救!生命高于一切 2008-5-29 48256F32002924A648257457005438BC[B1-蒋卫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