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抗震救灾特别报道·国内
3  4  
PDF 版
· 地震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基本面
· 亲人啊,你在哪里?
· 地震灾害对全国GDP影响有限
· 父亲的礼物
· 守望帐篷家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5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亲人啊,你在哪里?
——震后受灾群众呼唤寻亲救助
  在灾区各地的医院采访,经常可以见到这样一群人:他们衣衫褴褛,神情疲惫,而布满血丝的眼睛里却噙满泪水,他们是到处寻找失散亲人的受灾群众。

  灾区随处可见的哭墙

  在各安置点,有很多贴满了寻人启事的帐篷和墙壁,上面写满了声声呼唤:“儿子啊,你在哪里?快跟家里联系”“已经十天了,亲爱的你在哪里,妻子孩子想念你”“大哥,你还好吗?家里老母心急如焚”……人们说,那是灾区随处可见的哭墙。

  由于前期救援的紧急状态以及后期的大规模转院、安置行动,很多幸存者,特别是伤员,还未来得及与家人联系上就被匆匆转走。对于大多数缺乏现代通讯手段的受灾群众而言,这一别,或许就意味着生死两茫茫……

  一身风尘,满脸焦急,北川县开坪乡安林村四组的农民母亲王翠兰陷入了无助。

  “我已经出来找女儿找了一个星期了,到现在还没有找到。我都快把北川县城踏遍了,为什么还找不到她?”在志愿者办的寻亲救助站,这位徒步近千里寻找女儿的农民母亲说起自己的遭遇不禁失声痛哭。

  看到那些失望的眼神

  心像针扎一样痛

  志愿者冉瑜说这样的场景她已见过太多太多。他们几个同学在华西医院搭建了寻亲救助站,义务帮助那些妻离子散的受灾群众寻找亲人。

  “成功帮助了别人当然很高兴,但最害怕看到那些失望的眼神,心像针扎一样痛。”冉瑜说。截至记者采访时,他们已经为400多人找到了家人,但比起来这里寻求帮助的人的总数,成功率远不到一半。

  绵阳市红十字会的志愿者何映霞说她十分苦恼,因为手里的寻亲数据实在不全,成功寻亲率不足百分之十。尽管目前各大医院都有地震伤员的相关信息公布,绵阳市政府也会不定期提供一些相关信息,但一来医院救治工作繁重,信息更新很难跟得上,二来伤员信息量太大,信息内容又过于简单,“重名的就有很多个”。

  “伤员转走后,成功率就更低了。要是有个信息终端或者网站,大量失散灾民的相关信息都可以在上面查得到,那该有多好”,何映霞忍不住憧憬。

  谁能实实在在帮他们一把

  据记者了解,一个能够覆盖各大灾区寻亲信息的网络目前还不存在。寻亲救助仍只是各地志愿者以及一部分企事业单位、媒体的自发行为。一位四川省民政厅官员告诉记者,目前民政部门主要负责安置受灾群众的生活起居,而公安部门则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对死难者身份的鉴别上。“为活人寻找亲人,这样的事情还没有专门机构、专职人员来操作。”

  数十万、数百万与亲人失散的受灾群众,他们不懂网络,没有条件听广播看电视,有的甚至都不会阅读写字,在寻亲的道路上谁能够实实在在地帮他们一把?

  相关人士建言,国家应尽快出台指导寻亲救助的工作意见,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整合各方寻亲信息并搭建覆盖全国的信息平台。此外,还可以安排相应出入灾区的救援医护人员充当寻亲信息的传递者,加大每所医院、每个安置点的寻亲信息中转力度,并在灾区多设救助网点,力争寻亲信息回馈到人、救助到人,帮助失散的家庭早日团圆。徐松

  (据新华社成都5月28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抗震救灾特别报道·国内 00006 亲人啊,你在哪里? 2008-5-29 48256F32002924A648257457004ED0EB[A0-新华社记者≈B1-俞剑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