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资讯
3  
PDF 版
· 嬗变从建区到造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2008年5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嬗变从建区到造城
——嘉兴经济开发区二次创业启示
  1992年创建的嘉兴经济开发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嘉兴南湖之畔。

  这里,是嘉禾之源。中国江南文化的发源地,七千年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两千年古运河文化的聚集地……

  这里,是投资热土。位于上海市、杭州市、苏州市、宁波市四大城市的中间,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贯通,使这里进一步成为投资精英竞相逐鹿的理想宝地……

  这里,是开放新城。外向型经济龙头高昂,招商引资成绩斐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洋溢着现代化城市新区的活力生机……

  这里,是科教园区。坚持科教强区战略,高扬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旗帜,集聚科研、教育的基础和平台……

  今天,承载着十五年大开放、大发展的丰硕成果,嘉兴开发区正从“建区”迈入“造城”的全新发展阶段,打造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区、完善市场化的先行区。

  从建区到造城

  嬗

  变

  ——嘉兴经济开发区二次创业启示

  过去的一年,对于嘉兴经济开发区来说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年。她不仅是建区15周年的喜庆之年,也是开发区发展承前启后的转折之年,更是二次创业、超越自我的关键之年。

  过去的一年,是嘉兴经济开发区逆势飞扬的一年。在土地和资金紧张、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等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下,嘉兴经济开发区仍然实现工业生产总值200亿元,财政总收入12.8亿元,进出口总额16.5亿美元,完成合同利用外资3.2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7亿美元,均创出了历史新高。

  作为连续十年列入浙江先进开发区行列的嘉兴开发区,经过15年的快速发展,开发区可用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位于城市中心区外围的带状区域对引进企业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

  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开发区如何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在今后的发展中,开发区又有怎样的新思路和新目标?

  “转型”和“升级”是嘉兴开发区二次创业的最强音。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创新思路、拓展空间所带来的新变化,相信若干年后,这里将变得越来越精彩。

  

  理念创新:

  建区到造城之变

  16年来,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长为嘉兴市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成为高教科研、创业创新的人才高地。

  1996年,第一家进入嘉兴开发区的韩资企业是全球汽车轮胎制造行业十大企业之一的韩泰轮胎有限公司。事隔两年,韩泰轮胎中国研究中心建立,2006年中国研究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韩泰轮胎通过中国研究中心,开发符合中国当地市场的最佳产品,为进入中国市场的世界汽车公司提供原配胎。

  “韩泰轮胎中国研究中心”的落户,只是嘉兴经济开发区走内涵提升、转型升级之路的一个生动案例。

  为了不断提高利用内外资质量和土地利用效益,开发区积极推进 “腾笼换鸟”,对一些能耗大、产品档次低、环境影响不再适合在开发区内发展的企业,通过政府回购、土地置换等措施收回,用于安排高新技术项目。这两年因环保、用地不符合要求,已有1.5亿美元的投资额被开发区谢绝。

  为了让开发区的天更蓝、水更清,管委会已累计投入2亿多元建成污水管网87公里,区内工业和生活污水入网率达到80%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投入1.7亿元对7家工业污染源企业进行搬迁,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广清洁生产。

  2003年,嘉兴经济开发区在全省率先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6年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省级示范区验收,今年又启动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

  在席卷全球的新经济热潮中,服务外包正成为其中一大亮点。2006年,嘉兴开发区被认定为浙江省软件产业(嘉兴)基地,为软件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去年,开发区依托国家级科技创业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启动了规划面积约0.9平方公里的高新软件园的开发建设,成功引进了北京大学软微学院实训基地及一批知名软件企业。这座定位为多功能、高品质、生态化的现代新型科技园,汇聚了产业发展、中介服务、生活配套三大功能,将着力发展资源消耗小、知识型人才集中、经济贡献大的现代高技术产业,打造一流的软件加工和配套基地。

  “开发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实施从原来的‘建区’到‘造城’的战略转型,走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管委会主任吴云达的一句话,道出了开发区二次创业的根本所在。2005年,开发区正式启动从“建区”到“造城”的转变,全面实施“打造开放新平台、建设和谐新城区”的发展战略。

  “打造开放新平台”的核心要素是在集约利用土地的同时,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使产业结构不断转型提升,走低耗高效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区的比重已达40%,超亿元项目25个。去年,开发区的平均投资强度达358.8万元/亩,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的综合能耗0.63吨标准煤,仅为全市平均值的三分之一。集约化水平走在全省省级开发区的前列。

  按照 “建设和谐新城区”的总要求,开发区做优环境,引进一大批为生产配套与生活服务的三产项目,打造“清洁、绿色、亲水”的城市品牌。15年来,嘉兴经济开发区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8亿元,30平方公里的已建成区全部实现了“七通一平”。开发区还不惜重金聘请了国内一流的专业机构,对开发区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形成了“一心、二轴、三片区、五绿廊”的规划建设格局,框架已经拉开,轮廓已经显现,正朝着建设一流环境的目标坚实迈进。

  

  补长短板:

  现代服务业风生水起

  城市综合体、颐高数码港、五星级酒店等新型业态项目相继落户运河新区;嘉兴市第一条异国风情特色商业街——友谊街掀开了美丽的面纱;区内第一高楼——财富广场楼宇经济的税收总量突破2000万元……近两年来,嘉兴经济开发区现代服务业风生水起,好戏连台。

  近年来,嘉兴经济开发区认识到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提出要打造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共进的承载区,编制了服务业发展规划,通过“退二进三”、“腾笼换鸟”等方式,拓展空间,合理布局,并加大了对服务业招商力度,相继引进了德国麦德龙、法国欧尚、泰国易初莲花等世界著名的商贸业态,去年又有星级酒店、现代物流、“4S店”等一批新型服务业项目抢滩落户,当年新引进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上的项目161个,外商投资合同利用外资9440万美元,占总量的41.2%。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外商投资的“新宠”,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运河新区作为重点培育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它的开发建设被嘉兴人民寄予了厚望——嘉兴商务中心。如何在这块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构建一座现代化兼有江南水乡特色、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城,嘉兴经济开发区一开始就坚持了高起点的城市设计和业态规划,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反复比选和论证,形成了融城市建设、景观体系、产业发展为一体的新区规划,确定了商务办公、现代商贸、创意产业、总部经济等重点发展的产业。为使蓝图早日成为现实,嘉兴开发区加大了对运河新区的设施建设、招商推介力度,引进了香港元一柏庄房地产、颐高数码港、化工研究院、国家级皮革和纺织行业检测中心、丝绸公司总部、五星级大酒店等一批新型业态项目,前来考察的国内外知名开发商络绎不绝,大开发、大建设的态势已经形成,一座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已“呼之欲出”。

  如果说发展制造业是做“增量”文章,那么,发展服务业就是“提质”的点睛之笔。开发区负责人认为,“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服务制胜:

  打造外资聚集高地

  嘉兴开发区是一个典型的以开放型经济为主的都市型开发区。

  有这样一组数字,足以说明外向型经济在开发区的份量:23个国家和地区3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在这里落户,外向型经济占经济总量的七成以上,世界500强中的10家跨国公司在开发区投资创办了9个项目,5个超亿美元的大项目;“浙江省韩商投资区”总投资10.6亿美元,占全区总量的32.3%,汽车轮胎产量占中国市场的25%以上。

  是什么让嘉兴开发区成为外资聚集的高地?答案是:服务和环境。

  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是开发区管委会的一贯理念。

  在打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中,开发区一直遵循着“外商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的服务理念。在“两税合一”等政策相继出台的新情况下,主动与外商沟通,使对方消除因相关政策调整带来的疑虑,打造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政策不足服务补,硬件不足软件补”,开发区倾心打造的“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品牌,成为开发区吸引投资商的一大法宝。

  总投资已达4.32亿美元的韩泰轮胎有限公司就是被开发区的真诚和高效率吸引来的。当韩泰轮胎尝试着向嘉兴开发区抛出橄榄枝的时候,从省市领导到开发区的工作人员,全力以赴促成了“韩泰”顺利落户。如今,韩泰轮胎7次增资,6家配套韩资企业随之而来。总投资额达4.29亿美元、韩国十大企业集团之一的晓星株式会社高调进入,先后投资举办了晓星氨纶、化纤和销售公司,掀起了新一轮韩商投资的热潮,加速了 “韩资板块”的崛起。

  为了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开发区每个月28日都要召开项目推进联席会议,及时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使外商从项目审批到开工建设、生产经营、职工生活等环节都得到良好的服务。

  在开发区外商的眼中,吸引他们的已不是这里的地价或税收上的优惠,而是政府的工作效率、政策的透明度等软环境。而人的精神、理念、状态才是软环境的内核。

  

  发展新路:

  开放融合提升竞争力

  站在浙江先进开发区的位置上,嘉兴开发区没有夜郎自大、固步自封,而是发展的愿望更强烈、思路更清晰、动力更大。在经历了前15年的发展之后,嘉兴开发区开始了二次创业的质的飞跃:产业由低向高转移。

  在招商过程中,注重外向与民营融合、外向与创新融合,提出了“二三产并重、产业链招商、大项目引领”的思路,把目光锁定在知名跨国集团、行业龙头企业上,充分发挥开放优势,走出了一条“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聚—制造业基地”的创新之路。

  按照这一思路,开发区重点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转型升级。从1996年引进第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始,嘉兴经济开发区抓住中国汽车工业迅猛发展的重大机遇,专门规划了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地,把目光瞄准了汽车生产大国——日本,连续几年召开汽车零部件产业招商会,相继引进了日本东海橡塑、村上石崎、红忠精工、合克萨斯、胜代机械等一批知名企业。截至目前,开发区内已有汽车零部件企业40多家,投资规模达8.5亿元,已成为嘉兴市重要的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纳入了嘉兴市重点扶持和培育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产业目录。

  “嘉兴虽不生产整车,但随着一批生产帘子布、反光镜、汽车电子装备、减震器、汽车音响、紧固件等零部件企业的落户和发展,路上跑的小车都有‘嘉兴制造’的影子。”有关人士感慨道。小部件成就了大产业,这也是嘉兴开发区致力于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生动写照。随着产业集群步伐加快,产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许多已落户的企业对在嘉兴开发区发展的信心越来越足,纷纷增资扩股,加快出资进度,今年一季度增资项目合同外资超过23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居全省省级开发区首位,既节约了土地,又做大了企业,促进了外资企业的落地生根。

  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和发展,嘉兴经济开发区已经形成了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化纤纺织和食品加工等五大主导产业,它们就像一条舞动在嘉禾大地上的产业“巨龙”,成为吸引新项目纷至沓来的强大“磁场”,成为拉动开发区乃至嘉兴市产业发展的“发动机”。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资讯 00016 嬗变从建区到造城 2008-5-28 浙江日报000162008-05-2800018;浙江日报000162008-05-2800025;浙江日报000162008-05-2800027;浙江日报000162008-05-2800028;浙江日报000162008-05-2800011;浙江日报000162008-05-28000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