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PDF 版
· 民族凝聚力的伟大迸发
· 子弟兵:灾难中的脊梁
· 公共财政:
民生与民主的最大结合点
· 哲理漫画
· 切实维护民工权益
· 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解读
· 正视文化发展中的不平衡
· 新国际分工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5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正视文化发展中的不平衡
周正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从文化内容到文化形式、从文化体制到文化管理,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和突破。然而,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文化发展与文化权益

  享有不平衡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文化获得普遍性的发展。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创造了丰硕的文化成果;同时,党和国家为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也做出了巨大努力,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到从来没有过的文化权益和文化利益。但由于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分配方式和利益格局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正如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拉大一样,我国不同地区、城乡文化发展繁荣也很不平衡,不同群体享有的文化权益很不均等。从区域看,沿海与内地、东部与中西部、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别。从城乡看,大多数农村基本文化阵地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基本文化人才缺乏等状况,与城市文化生活形成巨大的反差。从主体看,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在接受教育和文化消费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贫困落后地区和部分生活困难的群体,文化教育上的投入少,精神文化生活往往相当贫乏。因此,我们在解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问题的同时,要特别关注“文化民生”问题,让文化产品和服务得到合理而公平的分配与享用。

  文化建设与文化工作

  畸轻畸重不协调

  这在一些地方表现为:一是乐于文化场馆和设施等硬件建设,而对文化软件建设不重视,缺少投入。二是对公益性的文化事业缺乏应有的工作力度和热情,时常把主要精力、主要工作放在抓经营性的文化产业上,注重创收和经济效益,而对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文化事业重视不够。三是文化形式大于内容,手段强于效果,表面搞得轰轰烈烈,而实际内容空洞,水分很多,名不副实。在一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中难以看到真诚、真情、真心、真意,人文关怀缺失、生活基础缺失、想象力缺失、深刻思想内涵缺失,似为通病。四是重通俗文化,轻高雅文化。五是文化面向基层的重心下移不够,不少文化工作和相关建设还“高高在上”,或停留在树立的少数典型上,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可望而不可及,远水难解近渴。

  文化产品生产质量

  与数量不对等

  毫无疑问,近年来无论在文化市场和文化生活中,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都极大丰富,问题在于精品太少,数量过多,质量提高不快,有的没有提升,甚至质量下降。当前人们对文化生活最不满意的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问题:一是浅白。缺乏思想内涵和深度,粗糙浅薄。二是雷同。模仿“克隆”,制造了大量无人问津的文化积压品,造成浪费。三是低劣。一味追求低成本,高速度,粗制滥造,搞一些质量低劣的东西,制造了成堆的“文化垃圾”。四是错讹。文化产品数量剧增,但鱼目混珠,有的以次充好,甚至错误百出。五是昂贵。文化产品价格与品质严重背离,价不廉物亦不美。电影票价与改革开放之初比,上涨了近百倍,图书价格也猛涨了几十倍,远远超过物质产品价格增长的幅度。这对文化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文化创新与文化复制不相称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信息爆炸的社会里,信息传播和复制带来快意和方便,而信息超载却压缩了人们思想和精神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复制能力,而削弱了原创力。现在我国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制作巨大,但从内容、风格到形式和手段其创意、创新都严重不足,与大量的模仿复制存在巨大的反差。就文化产业而言,它属于创意产业,没有创意、创新,只是“克隆”模仿,就不会有产业的繁荣。即使是某种形式上的创新,也会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我们急待培育与加强文化创新力,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吸收中创新,在完善体制机制中创新,创新内容、风格、形式和手段,生产出更多更好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正视文化发展中的不平衡 周正刚 2008-5-26 浙江日报000112008-05-260000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