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者名片]朱佳强,54岁,毕业于南京大学法语专业。浙江荣大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浙江良友俱乐部创办人。车龄30年以上。
“假如没有汽车只有自行车,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很美好!”在挂满了行车地图的办公室里,朱佳强这样描述自己对自行车的感受。“自行车无声无息,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而且它不用汽油,没有污染,经济环保,假如大家都骑自行车,我们的生活环境可以更绿更美。”
朱佳强今年54岁,上世纪80年代初毕业于南京大学法语专业。他练就一手好字,两次获全国钢笔书法比赛三等奖。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创作的《红与黑》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1987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的版本就是朱佳强翻译的。还在大学求学期间,朱佳强翻译的《法国自行车运动小史》刊登在1979年7月12日的《体育报》(现《中国体育报》)上,首次把“环法”一词引进中国。而作为全国三大业余自行车俱乐部之一的浙江良友自行车俱乐部的发起人也是他。
早在20世纪30年代,浙江湖州有一个叫潘德明的人完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环球骑行。朱佳强谈到与自行车的不解之缘时眼里直放光:“我就是受他的启发,才对自行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0年朱佳强16岁,正读初二,他毅然加入了在萧山的浙江生产建设兵团。谈到往事,老朱历历在目:凭借着年轻意气,朱佳强在1976年国庆节完成了首次自行车远行,这一趟是去上海。他拿着5斤粮票向人借来加重型的28寸永久牌老式自行车。一个军用挎包,一个水壶,一把打气筒就是他的全部装备。10月1日凌晨,他和另一名同伴沿着钱塘江,一路经过海宁盐关、金山卫、闵行、徐家汇,晚上10点多赶到了上海,刚好赶上了当晚的国庆烟花大会。第二天凌晨,他们又从上海奔回杭州,在城站火车站吃饭时竟然疲惫得睡着了。“来去总共有600公里,路上到处都是颠簸的石子路,双手被震得麻木而失去了知觉。”
1997年,经过朱佳强和许多自行车爱好者的努力,浙江良友自行车俱乐部成立了。随着名声越来越响,许多骑行爱好者都纷纷加盟。如今,他们的自行车俱乐部已经有了800多人,其中年龄最大的有76岁,最小的才16岁。“从西博会开始的那年起,车友们就义务为西博会提供服务,每年我们都要将数万份宣传资料送到人们的手中。”朱佳强笑着说。2004年,朱佳强和良友自行车俱乐部一行19人,从青海格尔木出发,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骑行到西藏,慰问那曲援藏干部。“尽管当时困难的情形让人不忍想像,但车友们都坚持到了最后。”朱佳强脸上满是欣慰。“这次骑行我们还带去杭州的土特产,交到援藏干部手里的时候,他们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一边与记者聊着,一边朱佳强打开了办公桌抽屉,里面整整齐齐地罗列着数十个文件夹,是“良友”多年来每一次活动的详细记录,不管是行程前的策划还是行程中的点滴细节,都能找到。桌上放着的笔记本里,记录着“良友”会员的联系方式。
在他的办公室里,记者恰好碰到杭城著名的自行车“发烧友”于方坤。已近天命之年的他看上去身材健硕,“他常常获得自行车比赛的冠军,还一个人从新疆喀什骑行到西藏。”懂行的人都知道,从新疆到西藏的这一路是一条“死亡之线”,是所有骑行西藏的路线中最难的一条。“当时只要一天收不到他发来的短信,车友在后方就急得团团转。”于方坤回家那天,朱佳强到城站火车站去接他:“走出接站口,面对面我都没认出来,他整整瘦了一大圈。”
作为第一个向国人介绍环法自行车比赛的“先行者”,朱佳强很希望能在浙江办起类似环法自行车赛的“环浙江自行车赛”。在朱佳强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赫然挂了三张浙江地图:《浙江省地形图》、《浙江省交通图》、《浙江省旅游图》。“浙江和法国有着很多类似之处:相似的气候条件,都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山有水有海,浙江的山水非常适合开展自行车比赛。”其实,近年来朱佳强也一直在做着这方面的准备。从2005年起,他一共组织了4次环浙江的自行车骑游。为此,他还专门设计了四条“环浙江”的骑行路线,最长的有1800多公里,最短的也有11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