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因为爱,所以享受
· 八宿屋古意
· “高山”“山哈”
一家亲
· 我家的火炬传递
· 花木情结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5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八宿屋古意
□陈 瑜
  【钱塘风情】

  □陈 瑜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前人轻描淡写的词句,寥寥几笔,经时光捎寄到今天,仍是一份令人玩味不尽的厚礼。不知是天光山色无意中应了词的意境,还是我们本就意欲披了这身烟雨去寻访一份古意。

  一山雾霭,山青水绿烟雨斜。驱车沿着青山的皱褶逶迤而入,我要去嵊州和东阳交界的地方寻访一个叫八宿屋的山村。初夏的温度暖暖地烘着心怀,微雨轻吻着脸靥,像细嫩的小手不经意地拂过肌肤,心上就觉到了几分柔软和熨贴。丝丝缕缕的大山的气息浸入呼吸,淡淡的宁静蕴藉在和风细雨里,仿佛给身心披上了一件淡青色的缁衣。

  其实有些风景并不遥远,有些景象能使岁月浓缩在眼前。

  这是藏在大山深处一个古旧的小山村,黑瓦土墙的民居斑驳沧桑,几处粉壁夹杂在浑黄的土墙间,显得突兀而鲜亮。树木荫翳间偶尔露出断壁残垣的一角,焦黑的椽柱显出被火焚烧后的颓败。几座院落的山墙上还依稀残留着“抓革命、促生产”等锈迹斑斑的标语。这个依山而居的小村落,虽然苍老却绝不委琐,看不到随意搭建、低矮阴郁的小屋,那一座座典型的江南风格的院落显得层叠有序,对称的厢房,高耸的山墙还保留着明清建筑的归整和讲究,虽地处山野仍隐隐地透着一种端庄大气;不规则的石块垒起的墙体使几处老宅挺立百年风雨而依然妖娆。一块块青石铺就的巷道有着和山村不相称的“贵气”,仿佛使人置身在哪个古都的街头,曾经的繁华喧嚣深深浅浅地刻在了石头上。每一条路口还有一道道条石筑起的高高的门槛,我正纳闷间,同行的朋友告之:这是旧时村人筑在路口用来镇邪护村的石门槛。这一道道被磨损得嶙峋沧桑的石门槛,不知道为这个村庄挡过多少风雨。它忠诚地庇佑着村庄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成了山民聚居生活的一道护身符,成了见证乡村古老风俗的一件信物。

  沿着石阶拾级而上,村巷寂寂,那一扇扇洞开的幽深的窗户,那些蒙了灰尘的旧陶罐、旧农具,那些朴拙简洁的板壁门楣,每每瞥见,恍若其背后隐藏着光阴的隧道之门。绕过几堵塌圮的土墙,同行的朋友指着一座院落说:“喏,这就是八宿屋的出典,当年朱元璋就是在这里借宿了八宿。”我连忙走了过去,只见一座土木结构的老宅,山墙高耸,透着几分雄伟,外墙已经过粉刷修葺,院内板壁朽蚀、庭柱斑驳。木质的窗框、屋栋简朴陈旧,镌刻着悠长的岁月。鳞状的灰黑色屋顶,被雨浇湿的檐头上,有几茎被雨水洗得青碧的瓦楞草在舞蹈,荡出了岁月长长的喟叹。眼看着这些将要坍塌的墙头却这样无限地长出青葱之草,这般分明地一边老去,一边明媚着,仿佛有一根无形的线连接起了光阴的两端。就在这份触目惊心的苍老和翠绿之下,那些飘荡在青山绿水间,流传于村夫野老中的传说如烟扑面、历历而来。相传,当年朱元璋起兵打天下,到处招募贤人志士,当他跋山涉水来到这里,发现有一双硕大的脚印,心想此地必定有异人出现,便循着这脚印一路寻访到这个山村。果然见到了一位雄奇魁伟的壮士,就是后来著名的大将常遇春。朱元璋一见便兴奋异常,力邀常遇春一同出山,共闯天下。但是常遇春是个有名的孝子,他以老母在不远行为由,拒绝了朱元璋劝说。他的母亲知道后为断儿子的后顾之忧,毅然焚身自绝。后来常遇春跟着朱元璋果然成就了一番丰功伟业。朱元璋得天下后,村民为了纪念朱元璋在此留宿的八夜,把村名改为八宿屋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古朴的书页一旦掀起便诗情画意陡起,有了这么一个凭吊追怀的地方。就连那堆码得整整齐齐的木柴,仿佛也成了当年樵夫常遇春的“手笔”了。

  就这么冥想着,沿阶走上村后山谷,登高临远,听着远方万畴松涛、咽咽流水,思绪在静谧中飘飞,胸中一片澄明。这么一块灵山秀水,难怪朱元璋能访得常遇春这样的盖世英才。但我又不禁傻想:如果常遇春当年坚守这片山水,做个默默无名的樵夫,虽成就不了一世功名,却断然不至于英年早逝。当然,尘事如雨如风,人们总是在进与退、取和舍之间难得平衡。就如我辈俗人,总是难以摈弃世俗繁华却又向往淡泊清逸。只能偶尔去清幽之地走一走,看一看,算是一种搁置和停靠,算是内心的一次回归和灵魂的一种抚摸。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八宿屋古意 □陈 瑜 2008-5-16 浙江日报000152008-05-1600019;浙江日报000152008-05-160002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