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下午,宋淳江坐在电脑面前,梳理着手头的资料,不时通过校园的短信平台了解学生的情况。
自12日下午获悉汶川地震的消息后,这位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年轻的辅导员,几乎一直泡在有关“汶川地震”的信息海洋中,和老家处于灾区的学生保持着沟通和联络。
到12日晚上8时许,宋淳江手头已经汇总了所有四川籍学生的资料。他开始挨个询问:这些同学,有没有回家乡实习的?他们家里有没有受灾,家人是否安好。
令他欣慰的是,他所负责的学生中,大部分已与远在四川、西藏的亲人联系上。家中除发生房屋坍塌等情况外,并无大的人员伤亡。除了一位四川绵阳籍的学生,至今仍未收到老家亲人任何消息。
13日晚上,他和同事又开始排查四川周边受灾地区学生的情况。
当远在浙江的四川人通过电话、手机、网络等各种平台“寻亲”的同时,浙江大学,这所我省最大的高校,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一场涉及所有学院、每一个学生的“寻人”活动。
12日下午,黄云刚就被他的老师和同学“寻到了”。
电话不通、手机不通、“百度贴吧”只有只言片语的消息——当天晚上,这位管理学院大四毕业生一直联系不上在绵阳读书的妹妹,正在苦恼不已时,“恰好”有3位浙江籍的同学拉他外出,边喝奶茶边聊天。
晚上12时许,当他接到妹妹的电话时,随即发出兴奋的大叫声,而他的同学则在一起分享紧张之后的喜悦和松弛。
浙江大学学工部负责人介绍说,从12日下午起,学校就启动了紧急预警机制,排查所有家乡在灾区的同学情况。除组织捐款、给这些同学打电话、写信,以校长为代表的教职工到寝室看望这些同学,商议有关救助、补助事宜外,学校还安排了辅导员、学生干部“保持合适距离,不时关注”没有与灾区亲人联系上的同学。
无独有偶,5月13日,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网站上,也出现了以《请关心您身边的四川人!请关注灾区人民!》的启事。
“这里有四川籍的朋友吗?”这一刻,除了捐款等传统方式,寻找并关心身边的四川人,成了灾区之外人们抗灾救灾的一种特殊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