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下午,谢长生在成都的家里闲坐,他的老伴儿在卧室午睡。2时30分左右,谢长生突然感觉房子微微一晃,接着晃动幅度越来越大。62岁的他感觉有点站不稳,并开始头晕。
此时,谢长生的脑子里猛然闪出一个词——“地震!”
他冲向卧室,把睡梦中的老伴儿拉了起来。老伴儿迷迷糊糊中穿起床边的一双蓝色泡沫拖鞋,老两口从三楼直往下跑,一直跑到小区外的大街上才停下来。这时,街上已经挤满了惊魂未定的居民。
谢长生没想到,32年之后,他会在成都经历又一场地震。
1976年,谢长生从唐山大地震中劫后余生。那时他在唐山一家电厂工作,亲眼看着电厂180米高的烟囱伴随着大地的震动轰然倒下。那场地震令他刻骨铭心。
站在街上,经历过地震的谢长生热心地向大家介绍防震知识:不要惊慌,不要从楼上往下跳,要跑到空旷的地方……
他所住的小区位于成都市区的西部。地震结束后几分钟,记者在那里看到,一幢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7层居民楼从上到下裂开了一条缝。
地震发生后,人们纷纷用手机跟家人报平安,通信网络一时阻塞,加上一些手机基站在地震中受损,手机很难打通。
站在路中央的隔离带上,从四川眉山到成都一家沙发厂打工的张女士不停地往家里打电话,可是半个小时过去了一次也没打通过。在她的周围,人群中的大多数人都在焦急地打电话或发短信。
此时,除了迅速投入救灾工作之外,还有两个部门的作用尤为突出:一是电信部门,在手机联络不畅的情况下,座机和小灵通可以通话,解了市民相互联络的燃眉之急;另一个部门就是广播电台,大批市民走到户外躲避地震,不敢回到室内,就靠听广播来了解地震情况,政府安定人心的许多信息就是这样传递的。
汶川地震,让远在北京的民众也感到了晃动。在媒体工作的余女士接到家人发过来的有关疑似地震的短信后,马上拨打北京市地震局的电话,但一直都拨不通,后来得知是众多市民拨打该部门的电话导致线路堵塞。余女士的一位朋友告诉她,有关部门的专家已经证实,北京震感相当于三四级地震。很快网上就有官方消息证实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的消息。她发现,周边的同事很快回归平静,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蔡女士是一家单位的办公室主任,她虽然没有感觉到震感,但同事已经迅速打爆她的电话,MSN的窗口也频频闪跳,同事们都在问她会不会有危险。她马上和物业联系,物业负责人告诉她,他们已经了解过,北京的震级不高,在大楼抗震的承受范围之内,而且楼是新楼,也不高,安全没有问题。蔡女士很快把物业反馈的信息发布在公司的局域网上。
有关如何避震的小知识不仅在网上很快流传,在手机上也立即被群发。
整个下午有一则消息曾让北京人惴惴不安,这条消息说,当晚10时至12时北京有可能发生2至6级地震。但官方很快指出这是没有根据的谣言,北京市地震局分析认为,近期北京地区不会发生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请广大市民保持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有关北京地区当晚将发生地震的说法,纯属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