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1日至1991年6月11日,原邮电部历时15年发行了4套21枚民居邮票,展示了我国21个省市的民间建筑,风格各异的民居曾令国人为之倾倒。
但是现在,还有多少这样的建筑,或者说,还有多少成规模的建筑群留存在世呢?
浙江西塘、安徽西递等村镇,之所以成为知名的乡村特色村镇,正是以中国传统民居的逐渐消失为背景的。在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在城市里保留成规模的传统民居成为几乎不可能的任务。而在乡村,却有充分的条件去实现城市根本无法实现的功能,比如传统农居的现代化和特色化。
欧洲的农居,并非几百年间一成不变,而是根据不同时代的需求和发展,不断地加以改进,使其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更关键的是,这些传统农居事实上都完美地演绎了生态建筑理念。
安吉县天荒坪镇大溪村正在经历这样的嬗变。沿着蜿蜒的公路进入村口,就是一条“九龙街”。与村里的其他已经相当“洋化”的建筑相比,这条街上几乎全是木结构的白墙黛瓦的二层小楼。
“在我们印象中,传统的房子低矮阴暗,很落后。所以有些村民三年前就把房子推倒重建一遍,而且以追求洋气为主。但九龙街上的建筑,同样有各种现代化生活设施,外面看起来却和以前的老房子很像。”大溪村委会主任陈军说。
实际上,和其他中国农村一样,大溪村也面临着城市化和“洋化”的困扰。1999年,大溪村开始开发农家旅游。当时选定了A、B两种户型。A型是保持自然居住条件,主客同吃同住,完全原生态的农家生活。B型是对农居适当改造,增加独立卫生间和房间、床等设施。
几年下来,A型几乎完全没有市场。“注定不成功,传统农居毕竟有其设计上的局限,不能符合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陈军说。
另一方面,由于B型的成功,村民们发现越是城市化的农居,生意越好,便一哄而上建造那种中国随处可见的“农民公寓”。
和在城市建筑日益拔高一样,这里的农居也在尽可能地利用宅基地,同时在高度上做文章,村里不少农居超出了村委会规定的建筑高度。
不过,不是所有的“城市化”都会被青睐。为了解决外地客人晚上休闲的空白,村里曾经建了舞厅、卡拉OK歌厅等设施,但最后无一成功。
同时,很多人对洋化建筑大摇其头,觉得大溪村已成为一个没有乡村特色的商业化村镇。游客住得舒服,但总觉得不够味。
“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城里人下乡,并非为了享受城市化生活才来的。他们需要的是乡村传统和现代生活结合的一种新生活。这对我们也提了个醒,即如何在保持乡村特色的同时,实现乡村现代化。”陈军说。
九龙街因此应运而生。这些建筑在设计上的别致和现代,以及充分的南方乡村元素,成为当地看重的新建筑格式之一。
“如果这种建筑设计能够让村民采用或者改良,那么我们不但能过上现代化的农家生活,也能保持原有乡村的风貌,在现代化和乡村风貌之间取得平衡。”王昌慧说。
不过,安吉县没有对此作出硬性规定,而是提倡“有条件的地方还要讲究建筑风格,营造村庄统一形象”。
没有现成的模式,可能是安吉县对“风格”保持谨慎的一个重要原因。规划与建设局正在筹备一个农居设计大赛,希望充分发挥民间智慧,以便在农居现代化过程中避免千篇一律的“洋化”倾向。
“这实际上是在鼓励创新,避免另一种政府规划上的千篇一律。”王昌慧说。
其实,在已建成部分山地农居的霞泉村,就出现了这样的“遗憾”。在前些年的设计中,“洋化”倾向一度成为设计者的主导思想。当时提供给农民的4套设计方案,户型结构和功能方面相较传统农居有很大改进,在美学风格上和中国传统民居有相当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