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资讯
3  4  
PDF 版
· 岁月如歌绘宏图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8年5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岁月如歌绘宏图
——写在巨化集团公司建厂50周年之际
  岁月如歌绘宏图

  ——写在巨化集团公司建厂50周年之际

  历史像条奔腾不息的长河,记载着艰辛,承载着辉煌,迎来了2008年5月11日,这是巨化集团公司(前身为衢州化工厂)建厂五十周年的华诞。五十年来,一代又一代巨化人经过团结拼搏、艰苦奋斗,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7年,那是一个火红的创业年代。建国初期,浙江省化学工业基础还十分薄弱,时任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江华向毛泽东主席请示搞一个年产一万吨的化肥厂时,毛主席说:“要搞就搞大点嘛。”于是,在浙江西部建设一个大型化工厂的蓝图开始筹划描绘。1958年,一代创业者纷纷响应党的号召,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到全国血吸虫重灾区——衢州千塘畈,在这块沉寂的土地上掀起了基础建设的热潮。

  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克服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等各种艰难困苦,筑铁路、修公路、挖渠引水,靠肩挑人抬在烂柯山下建起了衢州化工厂。从1958年5月电石生产装置破土动工起,到1962年11月合成氨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仅用4年多时间建设就初具规模。在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紧接着进行二期工程扩建,通过挖潜改造,1966年产值突破一亿元,合成氨、硫酸、尿素、烧碱、电石等主要产品装置都达到或超过设计生产能力,使一个大型化工联合企业在浙江大地上悄然崛起。

  ……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巨化人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进取,科学发展,逐步成为一家多元化、现代型、国际性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和中国氟化工先进制造业基地。2007年,巨化以良好的业绩位列中国化工企业500强第9位;中国化工行业100强企业排行列有机化学原料制造业首位。在世界品牌实验室“2007中国品牌500强”中,“巨化”品牌居第100位。

  如今,巨化的脚步没有停歇,发展依旧快速,改革仍在进行,企业这幅历史长卷又多了几笔生动的色彩。

  发展氟化工

  提升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发展氟化工

  提升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与所有大型国企一样,巨化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也曾有过艰难的适应期,并且一度迷茫。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化肥、“三酸两碱”等诸多当家产品纷纷失去竞争力时,原国家化工部部长顾秀莲视察巨化时,一句“巨化要出山发展”振聋发聩,坚定了巨化跳出浙西盆地发展,面向全国进行产业布局的决心。

  变革之路在哪里?经过艰难的论证,向氟化工技术领域进军成为巨化的必然选择!

  有机氟工业是20世纪30年代初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并得以迅猛发展的新型工业,美国杜邦、3M、日本大金、英国ICI等七大跨国公司占领了世界氟化工大约80%的市场,前苏联氟化工作为军事工业的配套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发达国家在技术方面对我国一直实行封锁,我国氟化工起步较晚,尽管几十年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是相差近20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氟化工产品的品种快速增长,应用领域也迅速扩大,成为世界化工行业中发展最快、最具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特色、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因此,国家将其作为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先导性、战略性行业,列入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范围。

  1991年7月1日,巨化氟化工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并被国家列入当年56个新开工项目之一。从此,在巨化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第二次创业。

  创业之路曲折崎岖,充满艰辛;速度就是市场空间,就是竞争力。39个月的期限,5.8亿元的巨额投资,提前投产就是最大的节约和效益。氟化工一期工程进入关键时刻,许多党员带领着员工不分昼夜工作在施工现场,涌现了一批像郭建宝这样的“拼命三郎”。1994年1月,随着最后一套F22装置的化工投料试车成功,AHF、CM、F11/F12四套装置化工投料试车全部获得了成功。

  氟化工一期的建成投产,不仅奠定了巨化以氟化工为核心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更使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巨化人明白,真正核心的先进技术,是买不来的。为了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氟化工高端技术的封锁和垄断,巨化将寻求合作的目光投向了俄罗斯。

  俄罗斯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系统氟化工生产技术,但由于种种原因,缺乏技术转化成实际生产力的经济基础。1996年4月,俄方以技术入股,巨化全套引进俄罗斯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年产3000吨聚四氟乙烯(塑料王)的氟化工二期工程开工建设。1999年7月,该项目通过验收,并迅速形成了生产能力,达到了当年国内生产规模的50%,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聚四氟乙烯生产基地。由于产品质量稳定,巨化牌塑料王成为国内外市场的“新宠”,远销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市场,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市场垄断。2005年,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又完成了万吨级的四氟乙烯技改扩建,保持了国内的领先地位。

  氟化工二期建设过程中,中俄双方的成功合作,也为后来中俄科技合作园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001年1月20日,经国家科技部批复,“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合作园”正式成立。依托这个载体,巨化加快了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

  2002年8月1日,巨化氟化工三期工程(浙江省“十五”计划重点项目)正式破土动工,总投资2.2亿元。首期建设的2个项目——年产1000吨六氟丙烯(HFP)和年产600吨聚全氟乙丙烯(F46),主要用于生产新型含氟聚合物等产品。2003年6月和2004年3月,合成氟聚合物的基本单体六氟丙烯和聚全氟乙丙烯实现了一次投料试车成功。2004年6月,六氟丙烯的各项技术指标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5年2月,六氟丙烯主要技术指标再次有了新突破,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为提升氟化工产品档次及发展氟精细化学品提供了条件。

  据统计,十年来巨化在氟化工上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多亿元,现有的氟化工一期基础原料产能比初建时翻了一番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每年增长15%以上,为企业再上台阶奠定坚实基础。可以说,在我国和世界氟化工行业,巨化的位置举足轻重。

  坚持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不仅让巨化走出了生产经营的困境,更重要的是,利用氟的联动效应,改变了以生产基础无机化工和支农化工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探索出一条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成功途径。

  实践证明,发展氟化工,成为巨化提升竞争力的有力支撑。以2007年与1991年相比,2007年,巨化总资产达110亿元,1991年为7.79亿元,同比增长14倍,业务收入85.30亿元,增长10倍;利税6.42亿元,同比增长5倍;完成进出口总额1.69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0倍,企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地发展。

  坚持技术创新

  持续健康发展的推动力

  今年初,巨化集团公司对2006年度55项技术进步奖项目,共奖励109.3万元,其中“聚全氟乙丙烯生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两段逆流法生产丁酮肟”两项目获特等奖,各奖励10万元;“国际标准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产品开发”等53个项目分获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5000元到5万元不等。在巨化,这里每一天都在发生着这样那样的事,虽然不一定感天动地,却因其细微而温暖,艰辛而生动,渗透到企业每一个周而复始的年轮之中。

  氟化工一期上马的时候,为节约成本,四套装置分别从日本、瑞士、美国三个国家引进,但这样一来也使得设备安装调试、消化引进技术的难度成倍地增加。外国专家为封锁技术设置了种种关卡,甚至连安装调试时都不让巨化人在场。即便如此,巨化技术人员也没有被难倒。

  曾经发生这样一件事:从日本引进的甲烷氯化物装置中有一台关键设备2p—802泵,在运行中突然发生剧烈的震动,日方专门派出专家进行处理。设备解体检修了二十多天也没找出原因,但这仍丝毫没有减低日本专家的傲慢,他们明确规定不许任何巨化人接触设备,否则他们概不负责。巨化机械工程师董永斌急在心头,他利用日本专家对设备解体检查的机会,站在隔离圈外一次次测绘、记录、钻研,逐渐地胸中有数了,于是在领导的支持下,他承受着巨大的风险,趁日本专家下班后,独自打开泵体干了起来。由于事先没有征得日本专家同意,他必须赶在第二天日本专家上班前解决问题。在连续紧张地工作了十一个小时后,他成功了———不但清除了泵体震动,还解决了设备设计上的技术缺陷。此举为工厂赢得了57万元的设备赔款,也令日本专家汗颜。

  巨化人坚信:产品的竞争力首先来自技术的先进性。

  先进技术能否转化为生产力,最终要靠科技人才去实现。“打基础、管长远”,正是巨化创新发展的一个理念。1999年以来,巨化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激励政策和措施,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科研与技术创新热情。目前,公司拥有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2815人,占员工总数的28.8%;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1693人,有55人享受国务院津贴,14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近100人入选衢州市“115人才工程”培养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高于全国企业的平均水平。

  在重视培养和引进人才上,巨化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才的作用,培养和造就一批一专多能的科研开发人才;一方面加快人才引进,多渠道引进智力,借用“外智”,借梯登高,输血强身,有效地加速科技创新的步伐。据统计,“十五”期间,公司每年安排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项目100多项,承担了10多个国家级攻关项目的研发,开发出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取得了近100项科研成果,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了17项发明专利和4项实用新型专利,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项目4项。

  目前,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合作园、中俄氟化工联合实验室等一批技术创新平台,为巨化科研人员开展技术创新、挑战科研难关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2007年,新型氟聚合物ETFE、PFOS/PFOA替代品研发项目分别列入了科技部支撑计划和省重点科技计划,获得2007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的煤基多元料浆替代重油制合成气的工业化技术,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了发明专利申请。随着新型填充改性聚四氟乙烯材料复配技术及系列制品的开发,产品逐步替代进口。近三年来,巨化在科技部立项的项目达11项,省科技厅立项的达28项。

  作为“浙江省创新型企业”首批试点单位,今年巨化全面实施了“创新强企”战略,突出在氟化工、精细化工、合成材料方面的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成果的内部转化,年内争取VDF/PVDF、F236等一批重大项目产业化,此举标志着企业科技创新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注重绿色环保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环保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位于浙江母亲河——钱塘江上游的巨化集团公司来说,在规模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从源头抓好环保治理是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思路。

  3年前,在一场席卷浙江的环境污染整治大会战——“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中,让巨化人警醒,一场环保攻坚战随即打响。

  面对省里下达的限期治理要求,巨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叶志翔在公司年初工作会议上的一番话,道出了巨化2万名职工的心声。他说:“企业如果不重视环保,环境也不会保护你这个企业。”“我们巨化地处钱塘江上游,如果不扎扎实实做好节能减排,不把污染治理好,就很可能被社会发展所淘汰!”

  整治不搞软指标,减污决不打折扣——这是巨化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根据企业实际,公司以文件形式下达重点项目限期治理任务和治理计划,每月检查重点治理项目进展情况,成为制度性的安排。在与分公司、子公司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中,将省政府对企业的限期治理任务逐项分解落实,并将限期治理任务作为目标责任书的重要考核内容与各分、子公司的厂长经理年收入挂钩,这些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奖惩措施,力度越来越大,取得的成效也越来越明显。

  2007年11月29日,巨化顺利通过了省级环保现场验收,并提前实现了省政府下达的氨氮治理目标。

  近年来,巨化抓住污染治理这个着力点,大大提升了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水平。一组数字表明:巨化的销售收入由三年前的38.68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80多亿元,增长了93.6%,但同比工业新鲜用水量减少了3616万吨,削减了33%;工业废水排放量从2004年的1亿多吨下降到2007年的6310吨,削减了37%。

  从30年的环保工作轨迹看,巨化走过了从单纯点源治理为主的传统环保治理到预防为主、源头削减、循环发展、限期治理四个环境保护阶段,从中尝到“先污染后治理”、“高投入低回报”的末端治理给企业带来的沉重负担,也经历了2000年“一控双达标”时产品结构调整及企业逐步转型,淘汰重污染产品给企业带来的深刻变化。

  ——以点源治理为主的传统环保治理阶段(1979年~1995年)。巨化累计投入3亿多元,建成各类主要环保装置140余套,成功消除了“白龙”——电石渣浆、“灰龙”——粉煤灰水、“红龙”——硫酸污泥废水、“黑龙”——合成氨洗煤水和油炭黑废水的污染。

  ——点源治理与清洁生产相结合的环保治理阶段(1996年~2000年)。公司共投入资金1.3亿元,扩建和改造了30多套“三废”处理装置,解决了许多重点、难点污染源的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大幅削减;顺利通过省政府组织的一控双达标验收。

  ——致力于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停限产部分装置,强调源头和过程控制、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阶段(2001~2004年10月)。推行清洁生产工作,通过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有效地削减了污染物的排放量。

  从循环经济中寻找增长点,形成巨化的三大产业链:以合成氨厂的甲醇、电化厂的液氯、硫酸厂的硫酸为原料,形成了氟化工产业链;通过氟化工主业的发展又带动了传统氯碱化工和煤化工产业的升级换代,壮大了煤化工产业链、盐化工产业链。同时积极利用煤化工、盐化工的副产氢气,形成了石油化工产业链。这样,在巨化传统化工与现代化工、上游产品与下游产品之间形成了互为依存的产业链,资源在这一链条中得到了循环利用,由此带动了公司80%以上的销售额。如今,《巨化集团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列入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企业被列入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前些年,巨化通过对《京都议定书》的研究和信息跟踪,抓住CDM项目背后的重大机遇,以项目合作为载体,通过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方式,削减温室气体,成为国内最早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企业之一。

  巨化作为国内氟化工行业中首家实施CDM项目的企业,也是国内唯一拥有2个HFC-23CDM装置的企业,目前第三套CDM实施项目正在紧张筹划之中,此举标志着巨化在“科技、环保、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巨化集团公司总经理蒋声汉表示,企业投身CDM市场,这不仅是抢占商机的需要,同时更是未来生存的一种需要,也是一项支持全球保护环境的事业。

  ……

  栉风沐雨五十载,抚今追昔弹指间。昨天,巨化是一座丰碑,依靠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唱响一曲创业歌;今天,巨化是一艘巨轮,历经改革、发展、创新的锤炼,闯出一片新天地;明天,她将是一幅画卷,创百亿企业建百年基业,再创一个新奇迹。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资讯 00008 岁月如歌绘宏图 2008-5-9 浙江日报000082008-05-0900012;浙江日报000082008-05-0900013;浙江日报000082008-05-0900014;浙江日报000082008-05-0900024;浙江日报000082008-05-0900025;浙江日报000082008-05-0900026;浙江日报000082008-05-0900027;浙江日报000082008-05-0900028;浙江日报000082008-05-0900017;浙江日报000082008-05-0900018;浙江日报000082008-05-0900015;浙江日报000082008-05-0900020;浙江日报000082008-05-0900021;浙江日报000082008-05-09000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