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本距家仅有二三分钟车程仍不知道有个福利院,到现在一有空就去福利院走走,一有需要就自费驱车送孩子到杭州、绍兴看病,自小就因恃强凌弱而被称为“小霸王”、因寻衅滋事而被劳动教养的诸暨市社区矫正对象阿军,人生之路在与诸暨市社会福利院孩子的交往中发生了180度的转变。
“是这些孩子唤醒了被我自己一直漠视的善良本性。”由于表现好将提前结束社区矫正的阿军,日前又特地赶到福利院看望那些孩子。一看到他,孩子们都高兴地跑着围过来。
去年4月,阿军在被劳动教养1年3个月后,成为了社区矫正对象。刚开始被安排到福利院参加公益劳动,他只是带点水果、牛奶,搞搞卫生,应付了事。但随着接触的增多,他对这些残障孩子不知不觉中产生了爱惜怜悯之心。
“这些孩子大多身有残疾,被父母抛弃,但他们没有怨天尤人,依然天真可爱,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在与福利院孩子的交往中,阿军慢慢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身有残疾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残疾’。”
有一天,福利院要送一个孩子到杭州医院做康复治疗,福利院没有公车,需到社会上租用。阿军二话不说就开来了自己的车,从此成了最受福利院孩子欢迎的“义务驾驶员”和“爱心叔叔”。孩子到杭州、绍兴的医院做康复治疗,他随叫随到。1年下来,仅杭州就来回跑了20多趟。
“每次一看到孩子们的笑容,我在内心深处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阿军说,福利院的孩子们使他学会了感恩,在帮助这些孩子的同时,他自己也找到了新生之路。
诸暨社区矫正对象牵手福利院儿童的做法是从去年4月开始的。一开始,阿军与参与结对的10多个社区矫正对象一样,只是抱着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福利院内开展公益性劳动,总比公开参加公益劳动不丢脸的想法,“只是没想到大家很快就从完成任务的被动心态,转向了主动照顾福利院孩子的积极心态,当起了‘义务理发师’、‘编外保育员’等,人人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阿军说。
“社区矫正结束后,你还来吗?”
“来,当然来。”
阿军的回答没有一丝犹豫。他的女儿刚出生1个多月,他已在计划着女儿长大后一定要带着她来与福利院的孩子交朋友。“不仅我自己,我还要尽可能带动周边的人,去多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