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55件鲁迅手迹墨宝的
“回乡之旅”
· 赵晓凯:中国奥运收藏第一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5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当奥运火炬在各国传递时,很少有人知道,在圣火采集仪式上,女祭司所用的鼓槌已被一位开化人收藏。
赵晓凯:中国奥运收藏第一人
■本报记者 毛广绘 本报通讯员 周华诚 许彤
  赵晓凯,10余年前从开化县一机关部门“下海”经商,2003年开始从事奥运收藏。至今,他已收藏了400余件与中国奥运相关的藏品,被众多媒体称为“中国奥运收藏第一人”。

  现在,他的“博物馆”里又多了一件珍贵的藏品:在2008年3月24日奥运圣火采集仪式上,女祭司所用的鼓槌。

  为得到鼓槌,他提前7天到希腊

  3月24日,北京奥运会圣火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点燃。在圣火采集仪式上,女祭司所用的鼓槌是一件非常有收藏价值的重要道具。

  收藏北京奥运圣火采集的相关物品,这是赵晓凯“蓄谋已久”的,也是让他辗转反侧的难题:普通奥运藏品品种多、数量大,收藏的人也很多,真正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藏品,应该具备唯一性和重要性,收藏什么好呢?最高女祭司的点火器、点火火炬、点火时穿的服装、点火过程中的签名照片等等,都成了赵晓凯的目标。他想,若在圣火采集期间到希腊去,就有可能收藏到圣火采集的相关物品。于是,他提前7天就到了希腊,并且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3月24日,赵晓凯等采集圣火仪式一结束,就用最快的速度从观众席跑到女祭司旁。可圣火采集负责人拒绝了赵晓凯的收藏要求。

  赵晓凯当然不会死心,他拿出了一大堆资料证明自己是奥运收藏名人,连比带划,反复说明……终于,女祭司们也被感动了,帮助他与负责人协调,圣火采集的负责人终于给了赵晓凯一个采集奥运圣火时用的鼓槌。他叮嘱赵晓凯一定要好好保管,并感谢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的热爱。

  赵晓凯拿到宝物后,马上跑到古奥林匹亚邮局,买了当天圣火采集的纪念邮票,贴在鼓槌上,并在邮票上盖了3月24日的纪念戳。

  手拿鼓槌,赵晓凯兴奋异常:“我期待了很久,终于盼来了这一天,收藏到了北京奥运圣火采集的相关物品。”

  见证中国近代奥运的“奥运三宝”

  皮药箱、刘长春的手稿以及奥运锦旗,这是赵晓凯的“奥运三宝”。“它们串起了中国奥运史的整个脉络,如果失去这三宝,那中国在1949年前所参加的3次奥运会将失去了实物见证。”他说。

  72年了,结实的皮药箱上已有几处脱落漆皮,露出磨损后的痕迹。箱身上3处印记,清晰地表明它的尊贵身份:中华、China、奥运五环。此外,柏林至意大利火车托运单、意大利至上海轮船托运单依稀可辨。

  这正是1936年柏林奥运会中国代表队的医药箱。赵晓凯介绍,这个“奥运药箱”最早的主人,在中国的体育史上赫赫有名,他就是曾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的田径和篮球教练舒鸿先生,这个药箱是他已经使用了好几年的私人物品。

  抗战爆发后,“奥运药箱”作为舒家的行李,一直跟随浙江大学西迁,一路经过江西、广西,抵达贵州遵义。药箱一直由家人保留着,后来在浙江大学体育系的陈列室展示。“我经过多方打听后,找到他们,再三表示希望能收藏这个药箱。我很感激舒昌荣(药箱主人舒鸿之子),把这个药箱卖给了我,当时我只花了5万元。”

  赵晓凯收藏了一份刘长春的手稿,手稿翔实记录了“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1932年参加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前前后后,为中国奥运史提供了大量的重要史料。

  这沓带着岁月沧桑的手稿字迹清晰,文字工整,手稿第一页是1979年12月4日刘长春写给时任中国奥委会主席钟师统的信,落款刘长春。手稿第二至第三页是“参加第十届奥运会照片说明”。第四页开始是手稿正文:“我国首次正式参加奥运会始末”。正文共44页,详细披露了刘长春参赛的坎坷经历。

  多年来,赵晓凯苦苦寻找刘长春手稿,几经周折,终于花高价得到了这件中国奥运宝贝。原中国体育博物馆馆长谷炳夫看完手稿后说,虽然手稿不够完整,失散了25页,但瑕不掩瑜,非常珍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开发价值。

  奥运锦旗的得来却是十分偶然。3年前,赵晓凯在一个垃圾堆里发现了一面破旧的锦旗,上面有“我国出席世运篮球赛”的字样,而“世运”正是当时对奥运会的称呼。

  由于年代久远,锦旗上“为灾”两个字已经剥落了,但还是能看出“为祖国争光,(为灾)黎请命”的句子。

  经考证,1948年6月18日,福州遭逢百年来最大的水灾。在新加坡的福州会馆特别设立了“六·一八水灾委员会”,筹募赈济。此时,中国世运篮球队经过新加坡,也被邀请与新加坡联队进行一场义赛,计全部赈款得6万余元,送回福州灾区直接发放,同时运回上万件寒衣发给难民。这面锦旗就是福州会馆制作并赠送给中国奥运代表团篮球队的。

  从干部、商人到收藏家

  十几年前,赵晓凯还在开化县委组织部工作,正赶上“下海热潮”,不安分的赵晓凯和朋友一起去广西北海闯荡。

  “本来就不识水性,怎么下海游泳?”赵晓凯说,初下海他就被呛了一口水,做贸易、通讯器材生意亏了50多万元。后来又转战北京,从推销员做起,月工资从一开始的300元到1500元。从1996到1998年,他在北京做文化产品的发行,直到2002年在京城安下家,心里这才踏实起来。如今,他已是北京飞越无限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开始接触奥运收藏,只是赵晓凯在工作之外的“怡情之举”,然而随着他对收藏的入迷,“奥运文物收藏家”的名号也被人传开了。

  5年前,赵晓凯“吃”下了第一批奥运藏品,他知道临近奥运会,这批新中国成立前的体育藏品价值千金。“从收藏板块来看,新中国体育藏品收藏还没到市场追捧的时候,因为收藏很多是需要年代沉淀的事物。但是民国乃至再早一些的体育藏品就不同了,在这个领域中,收藏人数少,藏品在市场中很难见到,交易几乎没有。”现在,赵晓凯手中的民国时期的体育藏品多达400余件,其中有一半左右都相当珍贵。以徽章为例,其材质非银即铜,设计考究,一些徽章用的还是珐琅装饰。

  为了能有更多精力搞收藏,赵晓凯基本放弃了生意,收支越来越不平衡,出现“手头紧”的次数也多了。但他依然痴心于奥运收藏,没有过变卖藏品的念头。在一次展出时,有人向赵晓凯开出50万元的价格收购奥运药箱,国际奥组委的专家也表示希望收藏这个药箱,并让他开价,但均被赵晓凯婉言拒绝了。他说:“这批‘近代体育文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无论如何我都要把它们留在国内。”

  给这些宝贵的文物找一个“家”,这是赵晓凯多年的愿望。他说,这么多的宝贵文物长期秘而不宣是不妥当的,要找个能展示在更多观众面前的“家”,才能有效体现出这批宝贵文物的真正价值。目前,赵晓凯正在筹建“中国奥林匹克民间博物馆”,他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这上面。“这既是公益事业,也是产业开发。”赵晓凯说,这样既能完好保存体育文物,不让文物再次流失,又能进行体育历史的传播教育。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赵晓凯:中国奥运收藏第一人 ■本报记者 毛广绘 本报通讯员 周华诚 许彤 2008-5-9 48256F32002924A648257435003270AC[A2-严元俭≈B1-杨新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