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起,浙江首批建立了20个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都分布在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块状经济集聚区,预警点由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牵头建立,至少要把当地50%以上的年出口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纳入预警范围。
“通过设在外贸中介组织中的预警示范点,来监测国际贸易摩擦的预警信息,从设立运作到评估,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和参照。”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局长李玲称,浙江的做法在全国尚属首创,对其他地方很有借鉴意义,有望在全国推广。
他们鼓励许多开创性的做法,包括“充分利用可公开获取的信息资源,可以与国内外知名律师事务所或资讯服务机构建立合作”。
“对收集到的预警信息,”省外经贸厅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局长张勇说,“在确认其可靠性的基础上密切跟踪关注,再分析其对本地区、本行业出口可能带来的影响。”
监测预警的网络,还主张龙头企业发挥应有的作用,鼓励他们在外贸进出口活动中,积极收集和回馈市场预警信息,“因为他们相当熟悉国际市场的贸易惯例和市场状态” 。
桐庐的制笔业就因此尝到了甜头。当地一家光华文化用品公司向县制笔协会反映,外商要求他们提供笔涂层油漆的铅含量检测报告。于是县制笔协会立即发布预警报告,提醒企业慎选笔外表的油漆,并联系相关机构为制笔企业提供检测服务。
“浙江省的外贸依存度高达70.7%,由于一般贸易出口比重高、劳动密集型消费品出口比重高,一直是遭遇国际贸易摩擦的重点地区。”张勇透露,2007年,浙江遭遇案件63起,涉案金额14.59亿美元,占全国总数的30%。
“建立对外贸易预警机制,有利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尽早掌握主要出口市场贸易救济措施和贸易壁垒动态,为做好应对赢得时间。”省外经贸厅厅长金永辉认为,从这个角度理解,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据悉,建立对外贸易预警机制,两年前就写入了全国首份应对国外反倾销的地方性法律文件《浙江省应对出口反倾销暂行办法》。而统计显示,近年浙江省的反倾销案件的应诉率、胜诉率以及获得欧盟市场经济待遇的企业数,都在全国居于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