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一版要闻
4  
PDF 版
· 办法总比困难多
· 活力源自创业创新
· 本地人外地人一个都不能少
· 残疾人小康之路越走越宽
· 五彩莲灯映古村
· 奥运圣火在海南进行多站点接力传递
· 钱建民任绍兴市代市长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5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办法总比困难多
——诸暨店口经济转型调查之一·机遇观

本报记者 管哲晖 周智敏 应建勇 诸暨日报记者 钱卫星
  “老冯头,你怕不怕?人民币升值、原料涨价、出口退税率降了8个点……”

  “不怕。”

  “吹牛。”

  “升值是对美元,我70%出口欧洲,今年改欧元结算;以前原料国内买,今年进料加工,税赋就低了,加上境外银行融资成本低,开信用证采购,一来一去资金成本省6%;产品品质好,再跟老外提价两三个点,算下来还赚了1个点;去年铺下国内营销渠道,今年内需市场全面开花……”

  语出惊人的“老冯头”是诸暨店口镇铭仕管业的董事长冯剑铭。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国际贸易壁垒、本币汇率变动……今年以来,和浙江诸多块状经济一样,在店口这个全国最大的铜加工、管业、制冷配件、绢纺绸制造基地,星罗密布的大小企业都遇到了不小的困难。不过问来问去,店口人很少有垂头丧气的,几乎个个挺着腰板,谁都有“几板斧”,说得最多的就是“老冯头”那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

  是诸暨人硬气,还是真有实招?且跟我们去探个究竟。

  “田鸡泡温吞水,幸福‘死了’”——困难中寻觅生机,要警醒自信,更要有驾驭市场的真本领

  困难接踵而至,是挑战还是生机?店口人琢磨着。

  店口首家上市公司“盾安环境”的总裁周才良说:刚开始一些配套企业的老板也“等过、盼过”,寄希望于政府出手。可毕竟是从轧一颗颗螺丝起家的乡镇企业家,马上就转过弯来了——市场经济得靠企业主体自己想办法、拿主意,改革开放之初如此,30年后更没有理由“躺倒做”。

  “外部环境变了,调控从适度从紧变成了从紧,回头想想,变才是永恒的,我们乡镇企业就是这样百炼成钢的”,海亮集团董事长冯亚丽说:1989年“海亮”创业时,铜棒加工市场一片萧条,可我们看到了蕴含的商机;1996年,“海亮”冒着破产风险、拍出2500万元家当上马铜管生产线时也是市场低谷,不过半年,没挺过来的企业垮了,我们的订单却超过了产能。

  “一只田鸡在温吞水里泡澡,最后肯定幸福‘死了’,压力大了,我倒高兴了,从几个脑袋忙变成了企业上下大家急,不知不觉中倒逼机制在深入骨髓。”她说。

  正如她讲的,店口块状经济近几年由于成本和工艺的固化,多数企业只管“一进一出”,原料买进来、产品走出去,中层管理人员接接订单、打打电话,日子好过得很。眼下却是人人绷紧一根弦,从原料辅料采购招标、竞标,到车间里降低废次品率,库存管理也“紧了又紧”。在一家小五金企业我们看到,原来整段拿到车床上冲削的铜棒,今年起加热后利用模具一次锻压成型,再去切削,虽然每次只减少了2%—3%的原料消耗,但企业一年用铜4000吨,算算竟省了近百吨铜材。

  硬气是需要后盾的,“田鸡能不能从热水里跳出来”,困难能在多大程度上转为生机取决于应对困难的本领。只有精打细算的成本意识与现代金融知识、财务管理、生产理念等相碰撞,倒逼机制才能真正迸发威力。

  南美干旱,全球最大铜产地智利铜矿电力供应下降……今年3月,伦敦金属交易所期铜价格从约7100美元一吨猛推至8821美元一吨的历史高点。       

  大洋彼岸的小镇店口,中国最大的铜加工企业海亮集团,在铜价上涨前收到下游客户大量订单,超过库存2000吨。分秒必争!面对飙升的行情,“海亮”几乎就在同时从伦敦市场买进同等数量的期货铜,一举锁定了300万美元以上的溢价风险。

  今天的“海亮”在国际期货市场进退自如,1年多前,当他们接下一位外商上千吨的铜加工订单时却根本没注意利用这一金融工具,3个月交货期到,铜价居然每吨涨了3000多美元,如果不是碰巧有大笔库存,后果不堪设想。

  教训推动店口人去摸索、掌握驾驭现代市场经济的本领。今天,有的企业知道利用ERP系统去科学管理,每天上午9点,所有的原料、成品、次品状况准时输入这一全方位管理系统,次品多了立刻查漏洞、原料多了立刻去抛掉;有的企业在公司管理中引入“利润中心”模式,考核下属部门的资本占用回报率,让每个管理者的利益都与利润相挂钩;有的小企业花大价钱买来了应对欧盟ROHS环保指令的检测设备,从原料到半成品、成品一项项查;还有的人像“老冯头”那样,前几年还把美元当个宝,如今也知道利用“弱势货币”、“强势货币”的汇差做外贸……

  循环经济的生产理念,有时要政府喊破嗓子推广,如今却成了企业在困难中觅生机最受欢迎的良方。在为“盾安”、“松下”等企业配套的“和久机械”,我们看到,铜熔炉上多了个油烟机一样的“帽子”—— 以前漫天飞舞的氧化锌粉尘,如今收集储存,一年也能卖3万元;炉里的废渣最后也像淘金一样,用循环水不断清洗、冲刷,居然一年能“淘”出20吨铜砂。

  “和平建设年代透支生命也值得”——困难中把握转型升级之机,要敏锐,更要有创业的激情

  在店口,虹绢集团的黄水根是个“另类”。不仅因为他从事的产业是绍兴、嘉兴人的专长,而且他很少借贷,稳扎稳打,居然成了占据全国57%绢丝绸市场的老大。

  今年纺织品市场持续调整,闷声不响的老黄竟然出手了:在重庆租赁了家绢纺厂、加工半成品,在安徽收购了家缫丝厂,眼下又完成了对海盐一家绢纺厂的全面升级改造,换上了全球最先进设备,让纺织速度从每天2万米提高到了8万米。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面对不利的外部经济环境,只有从被动的“倒逼”转向在困难中主动捕捉时机,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取得逆转形势的转机。

  老黄说,竞争力弱的企业撑不住了,行业转淡了,对收购兼并来说不就是遍地黄金?有了缫丝厂,我就有了收茧子的资格,还享受农副产品优惠政策;在欠发达地区加工半成品,烧的是砻糠木屑,动力成本连店口的1/3都不到……把产业链拉长了,就像一根牛皮筋,收缩空间也大了。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转型升级。困难面前,不少店口企业非但没有坐以待毙,反而把眼前这场调整看作“行业洗牌”的时机,纷纷加快了产业调整、创新的步伐。海亮集团向上游资源产业挺进,走到内蒙古去探矿、开采;盾安集团决定到在亚洲的中国境外加工区设立制造基地;东大水业在制造民用净水龙头之外又介入了大容量海水淡化膜制造……

  困难中把握转机,要敏锐,更要有创业的激情。铭仕管业的“老冯头”3月12日到17日还在意大利参加专业展览,结识了300多个新客户,4月,有意进军第三产业的他又第15次进藏谋划浙江民企参与拉萨新城建设的蓝图。人家劝他悠着点,他却说:“战争年代抱着炸药包要上,和平建设年代我透支生命也值得。”

  这激情分明与浙江精神中励志奋进、奔竞不息的“图强”精神血脉相连。在国内率先研制出铝代铜漆包线的露笑集团,眼下碰上铜价飙升,订单接到手软。可我们去办公室找董事长鲁小均,两次都没人影。好容易来了,满脚的烂泥,身价百倍的他至今仍用70%的时间泡在车间里,刚才还在一里地外的超微细漆包线新厂房里忙乎。“说难听点,我们乡镇企业,员工多来自农村,好比是‘洋铁爿’要打造成‘不锈钢’,跟老外、跟大企业集团竞争,不多花点心思点拨,行吗?”

  这激情又深受“好斗争强”的诸暨地域文化影响。只有4个电炉的军联铜业,因为全镇小焦炭炉整治,今年生意刚火起来,小老板却转身砸下700来万元上了铜锭挤压的工艺设备。他说:电炉人家一学就会,靠这赚再多钱,我还是“长不大”,人家看我还是家庭作坊,新工艺设备能像“海亮”那样造出精密五金配件,我也要拼拼看!

  “生命如此短暂,我要让它精彩起来”,就像“老冯头”说的,或许这就是店口的“隐形冠军”们至今创业不止、创新不息的原因。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办法总比困难多 本报记者 管哲晖 周智敏 应建勇 诸暨日报记者 钱卫星 2008-5-6 48256F32002924A64825744000195F8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