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节的北京画院美术馆格外热闹,正在这里举行的“开篇大作——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50周年纪念展”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来客。在络绎不绝的观众中,有不少是当年参与纪念碑设计、建设的艺术家、设计者、石工等历史见证人。
50年后再聚首,历史见证人有着与旁人不同的感触。年近80的陈淑光说:“当年我们从各地被挑选出来聚在一起接受培训,记得范文澜还给我们上过近代史课,年轻人一起下乡体验过生活,那些日子我永远铭记。”陈淑光的叙述很真切。82岁的刘士铭是坐着轮椅来观展的,当年还是小伙子的他参与纪念碑建设时的主要工作是给老先生做助手,“老前辈们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让我受益一辈子。”64岁的陈光铭满怀深情地注视着纪念碑奠基碑文,当年赶制奠基石的就是他父亲陈志敬,他至今还清晰记得全家帮忙的场景,“我一直惦记着这块奠基石,至今还珍藏着那些刻石的工具。”陈光铭的讲述很动情……
正是这些历史见证人的七嘴八舌,与“开篇大作”的珍贵史料相互补充印证,为人们揭开了纪念碑建设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字毛主席共写了3幅
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人都知道,纪念碑正面的碑文为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纪念碑背面则是毛主席起草、周恩来总理书写的150字碑文。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毛主席共写了3幅,当时他还给工作人员带来口信说,要多请专家们提意见,问哪一幅可以用,也可以从这3幅字中选一些可取的字重新编排,如果认为写得不够好,还可重写。现在纪念碑上的8个大字,就是工作人员征求专家们的意见后,从3幅字中分别取字重新编排的,充分体现了毛主席的书法神韵。
为写好纪念碑背面的碑文,周总理那时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一遍碑文,他前前后后共写了40多遍,最后选了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纪念碑碑心石采用的
大石料荒料重达300吨
在天安门广场高高耸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雄伟庄严,但在交通设备比较缺乏的建国初期,巨大的碑心石又是如何开采运输的?
从当年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选用的是青岛浮山所产的紫百合色花岗岩作为碑身用料。纪念碑的碑心设计为整块大石料。1953年在青岛浮山开采出的大石料荒料,长15.3米,宽3.55米,厚2.1米,重300吨。进行第一次加工整形后减重至280吨。当时一位鞍山老起重工张合符,凭借多年经验提出可以采用滚木及推土机一步步牵引滚移的古老办法,终于解决了搬运难题。8月9日起运, 9月27日到达青岛车站。经过多天的运输,最后大石料于10月13日到达当时的首都前门西站。然后再在路上用钢管交替铺垫,滚动运输,从前门西站到广场纪念碑工地,几百米路用了几天才运到。最后完成的碑心石长14.4米、宽2.72米、重约60吨。
林徽因墓碑上的装饰图案
正是她为纪念碑设计的图案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花纹图案一直十分重要,不仅是纪念碑的建筑装饰组成,也生动地表达了人民对英雄的崇高敬意,浮雕花圈则表示着对英雄的永久纪念。
林徽因与梁思成是纪念碑上的花圈纹饰的重要参与设计者。他们采用百花和卷草作为碑座装饰纹样的主题,而在不同的位置上用不同的方式以求变化,以取得建筑物本身各部分所要求的装饰效果。
据纪念碑的设计资料所载:“百草花纹是我国历代人民所熟悉而喜爱的题材,有悠久的优良传统……而在细节各部如花朵、花梗、卷叶、丝带等,包含着崭新丰富的内容和现实的形象,能活泼地表现出我们自己这时代的精神。”
1955年,林徽因病逝后,由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负责林徽因墓的修建施工,梁思成亲自为她设计了墓与碑,墓碑上采用的浮雕装饰图案,正是梁思成与林徽因共同为纪念碑设计的图案。林徽因与她设计的图案永远相伴,长眠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现场的观众无论男女老幼,都带着庄严肃穆的神情,“品读”着纪念碑的“前世今生”,在这里,纪念碑的意义穿透了历史一直影响到现今,纪念碑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建造纪念碑的过程和经验,都是后人可以从中汲取养分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