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空气质量、交通拥堵、赛事组织、素质文明等一系列“大考”题目,百日后,北京会交出什么样的答卷?
空气质量——“没有悬念”
久居首都的人能感受到2008年北京春天的不同。“沙尘倍儿少了,天倍儿蓝了!”美国人庄小龙用地道的京腔告诉记者,“我越来越喜欢北京了!”他2000年来北京,名字都中国化了。
“北京在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兑现奥运承诺‘没有悬念’”。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说。
交通拥堵——“化于无形”
北京奥运会期间将控制车辆出行,车辆按单双号行驶,机关单位公车部分封存,停驶车辆将获政府补偿。奥运期间外地车辆进京执行与北京车辆同样的管理。出行车辆减少后,北京将增加公共交通的运行,构建公交快线网络,运营时间根据需要将适时调整,如有必要将24小时运行,同时运营密度也将空前提高,持票观众可免费乘坐公共交通。
赛事组织——“扎实推进”
目前,京内外37个竞赛场馆已全部完工,京内的45个独立训练场馆已全部竣工。北京及各协办城市已顺利完成了36项“好运北京”体育赛事的组织工作,场馆设施得到了实际检验,场馆团队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参赛各方、各相关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及国内外媒体对赛事组织工作都给予了好评。
素质文明
——“与时间赛跑”
一年前,蒋效愚曾向媒体表示:奥运筹办工作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使北京的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达到奥运会要求。吐痰、插队、说粗话和在公共场所吸烟被视为城市“新四害”。
作为倡导首都市民文明行为的主要力量,首都文明办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从5月1日起,北京在中小学校、体育馆等10类场所全面禁止吸烟,兑现了北京实现“无烟奥运”的承诺。
新华社记者 李舒 张淼淼
(据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