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鸟巢的成长故事在他们手中定格
· 古镇西塘“三把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在小桥流水人家中观赏三位艺人的技艺表演,感受宅院文化的返璞归真之趣,这可是古镇的又一道风情。
古镇西塘“三把刀”
■王建超 文/摄
  翰墨书香,琴棋书画造就了西塘浓郁的文化氛围。然而,作为古镇现代民间艺术的经典,“西塘三把刀”,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

  所谓的“西塘三把刀”是:钱锦铭的剪刀——剪纸艺术;王亨父子的刻刀——版画艺术;徐永明的竹刀——竹雕艺术。颇有意思的是,这三把刀的主人,各自拥有一座临水而筑、景致各异的明清古宅——雅号 “桐村雅居”、“醉园”和“水阳楼”。

  到西塘,在小桥流水人家中观赏三位艺人的技艺表演,感受宅院文化的返璞归真之趣,这可是古镇又一道风情。

  “桐村雅居”,坐落在西塘的塔湾街,主人钱锦铭——“西塘三把刀”中的首把刀——剪纸刀,3年前曾荣登央视2台“龙行天下”栏目和央视国际频道欢度元宵专栏。钱锦铭从1978年从事剪纸创作,至今已在《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半月谈》等20多家全国报刊和《浙江日报》等80多家地方报刊发表剪纸作品2000余幅。楼上的陈列室里还展示着他的近千幅剪纸精品,这些作品,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功夫十分精到。节庆类的:画面载歌载舞、人物喜笑颜开;传统风俗类的:福寿满堂、红灯高照,时而还以十二生肖穿插其间;民间传说类的: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情节串联自如。此外还有生产生活、风光花卉类的。所有作品,刀法细腻,惟妙惟肖。令人称奇的是,钱锦铭还写有一手好书法,可以双手同时执笔,左右开弓,并且左手写反字,可谓天下一绝。对待生活,钱锦铭平静淡泊:坐在古老的厅堂里刻一幅画,弹一首曲,时而给游客来个现场表演,自感简单而超脱,知足而幸福,虽幽幽淡淡,却回味无穷。“桐村雅居”让人领略到了古镇平民文化散发的淳厚魅力,仿佛看到主人“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情景。

  走出“桐村雅居”,回到塔湾街,往东几步路就到了“醉园”。“醉园”内厅堂碧池,回廊翠竹,院子里一座砖制袖珍小桥,玲珑剔透,秀色醉人。主人王亨是位年届七十的长者,一头银发,斯文儒雅。王氏世代诗书传家,祖父精于书法,父子痴迷版画,园内设有“艺香斋”王氏“水乡风韵”版画系列陈列,展出版画二百多幅。

  王亨,少年时就初露绘画才气。青年时,慕名拜识了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已故著名版画家张怀江,从此受其指点步入了版画的创作。古镇西塘的粉墙黛瓦、石桥小巷,成了王亨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故乡如诗如画的美景,让王亨如痴如醉,于是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的版画作品:《水路漫漫》、《桨声悠悠》、《炊烟袅袅》呼之即出。

  王亨版画中柳树的刻画是最值得品味的:以婀娜多姿的杨柳作主体,再配以流水、轻舟、弯月、水鸭、老牛等,《泊》、《烟雨江南》、《雨潇潇》、《柳丝依依》、《春》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表现水乡晨雾,王亨可说是独树一帜,《月朦胧》、《雾》打破版画的局限性,用无数大小不同的点组合成渐变的、雾蒙蒙的空间层次,给人以遐想。让王亨感到欣慰的是,儿子王小峥受其影响,也迷恋上了版画创作且颇有成绩。但在创作风格上,父子又各有千秋。王亨的作品更多的是以细腻的线条、灵动的音律展示水乡的风姿神韵,整个作品倾向写实;而儿子小峥的作品风格豪放、线条粗犷略带抽象。去年初,王亨父子将收录的66幅精品汇集成册,出版了《王亨、王小峥版画作品集》,这些艺术作品,寄托着作者对故乡的一份真挚之爱,眷恋之情。

  多年来,王亨父子的近千幅版画,先后在《浙江日报》、《新兴诗刊》等国内多家报刊发表,作品多次参加省市级展览并获奖。几年前,央视电影频道还专门介绍了王亨先生的版画艺术和从艺道路。

  “一生寄情于江南水乡,半世迷恋在黑白之中”,那是王亨对自己的真实写照;而“醉园”也因为王亨父子的版画作品而让人陶醉。

  水阳楼,位于西塘烧香港一座小巧而精致的小楼,主人徐永明是位中学物理教师,雕得一手漂亮的竹雕。竹雕,是一个集雕刻、绘画、书法于一体的艺术门类,对此,徐永明少年时就有梦想。“爱上竹雕,纯属个人喜好”,徐永明平时工作繁忙,无心顾及创作,更没时间拜师学艺,竹雕创作,无门无派,也算是无师自通。那是上世纪80年代,在一次出访上海的活动中,徐永明从参观著名的嘉定竹雕作品中得到启发,开始尝试竹雕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业余文化生活就锁定在竹雕艺术上”。徐老师对竹雕情有独钟,生活中他总是忘不了对竹件物品的积累,经常用其独特的目光去发现和挖掘自然美。每年的寒暑假,特别是暑假,是他静心创作的最好时光,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泡进了竹雕艺术世界中,不精刻一两件作品誓不罢休。然而,这断断续续的一刻,竟是20个冬夏。

  20个冬夏,也给徐永明留下了丰硕的果实。在家中水阳楼的“聚竹堂”,集中放置了他多年创作的40多件竹雕:青菜螳螂、南瓜组合、荷叶青蛙……这些作品栩栩如生,充分利用和发挥了竹子的天然姿态,经过艺术构思,塑造出了一个个形象生动、形态逼真又传神的艺术形象。两年前,“嘉兴江南文化节”上还展出了他的10多件作品。徐永明还爱好收藏,女儿又是科班出生的画家,于是,古董、竹雕、国画在家中随处可见,使家如同一座精巧的艺术殿堂。水阳楼不大,但处处都很雅致,当初还拍过电影《画魂》。

  说到今后打算,徐永明说“过不了几年我将退休,到那时我会集中精力创作,把竹雕艺术水平再提高一个层次。”也许,对徐永明来说,退休带给他的是希望,退休有望成为其艺术创作达到更高水平的新起点。

  刻刀、剪刀、竹刀,“西塘三把刀”雕出了古镇文化的经典,也为桥多弄多廊棚多的千年古镇,注入了更多的生活内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古镇西塘“三把刀” ■王建超 文/摄 2008-4-25 48256F32002924A648257419003108A8[A5-王建超≈B1-杨新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