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文化休闲
3  4  
PDF 版
· 最纯的电影节
· “千万级”苏轼诗帖
亮相春拍
· 《红孩子》
以剧融歌
· 谁最受大学生欢迎
· 电影节
入围影片
· 《梅兰芳》或无缘戛纳
· 获奖者谈大学生拍DV
· 《杭州湾跨海大桥技术创新与应用》
即将出版
· 改革开放30年
文学代表作评选启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获奖者谈大学生拍DV
■本报实习生 陈斯音
  在刚刚揭晓的第1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短片大赛中,中国传媒大学霍猛的《宏光的假期》获得了DV单元专业组最佳剧情片奖。大赛组委会对这部短片的评语是:剧情饱满,人物生动。

  “在我看来,短片在拍摄设备条件方面的差距是很大的。”霍猛谈到短片拍摄时说,“对一些业余爱好者来说,他们拍的片子很可能从头到尾仅仅是用一部简陋的家用DV拍摄出来的;而对于有的出身于专业院校的学生,他们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经验,甚至是团队,他们能用摄影机轨、摇臂、人工光源、拾音器等设备,所以达到的效果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大赛将短片分成专业组和非专业组的原因。

  客观地说,大学生DV创作受到设备条件的限制是必然的,“我们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社会面比较单一,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有自己的一套,有时并不客观。”霍猛说,长期生活在北京,他与很多当地的大学生一样,喜欢泡吧、也有许多“哥们儿”。“我想,当代大学生的目光中看出来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代表多数的,但还是有它的独特魅力在里面。”

  抛开硬件因素的影响,去发掘构思和创意等其他方面的闪光点,这是他对所有热衷于拍摄短片的大学生的建议。

  同时,霍猛也对大学生拍短片提了一些建议。“拍摄基本功上参差不齐,有些甚至没有基本功可言。全片长镜头,作者宁死也不剪切,节奏拖沓得令人发指。我认为,不管多么好的构思和剧情,不懂得拍摄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故事讲好的。”

  尽管获得了最佳剧情片,霍猛还是显得很谦虚,“短片因为可演绎的时间少,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说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一点很考验剧本的功力。因此,现在的短片在故事情节上普遍比较薄弱,拼的还是立意、手法这些‘虚’的东西。”

  放眼国内的影视界,现在“故事”好的电影实在寥寥无几,著名导演陈凯歌的《无极》、张艺谋的《十面埋伏》等等“大片”都因为剧本上的硬伤而遭人诟病,霍猛形容,一些所谓的大片“许多连有波折的完整故事都很少”。电影最根本的目的应该是向观众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太多的短片光顾注重了色彩和构图等方面的要素却终究让人不知所云。一个好的剧本是吸引读者的决定性的因素,这点是从过去到现在都不会改变的。

  霍猛最后谈到了DV拍摄者的制作态度问题。“我觉得,作为一部参赛作品,不管设备上或技术上如何的限制,作者也应该尽最大努力把片子制作得完美。有些片子还可以,但制作简陋,拍摄过程中不注重细节。我认为,只要足够的用心,最后自己多审阅几次,许多小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化休闲 00014 获奖者谈大学生拍DV 2008-4-25 48256F32002924A64825742C0008E224[A1-竺大文≈B1-竺大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