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一个年过七旬的华裔老人
追逐80年前父辈西部教育发展的梦想
· “公益性格”正成为
“80后”的自觉选择
· 一个学计算机的博士生
凭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受褒奖
· 携手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
资助的效应有了“延续性的示范作用”
· 钱要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社会应该形成一种“捐赠的文化”
· “给予”的快乐:两代人的教育梦想接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给予”的快乐:两代人的教育梦想接力
本报记者 蒋蕴 通讯员 周炜 厉晓杭
  上周末,胡余锦明在杭州游览了西溪湿地,这是杨易带着她去的。她很喜欢那里自然的纯净,72岁的老人和27岁的杨易在一起,像亲人又像朋友,放松并快乐。

  从美国到中国,从东南到西北,从杭州到兰州。他们刚刚完成了一项跨越世界多个地方的爱心接力。

  为了追逐父亲当年“开发西北,关注教育”的梦想,胡余锦明创办的“胡氏教育基金”所支持中西部的助学项目,预计今后每年将资助近六百名贫困学生,金额总数将近一百万元。1981年出生的浙江大学学生杨易,是该教育基金在中国的主要联络人。

  “‘给予’总是比‘取得’,更让人快乐。”杨易觉得,捐赠是付出的过程,用来表示一种对社会的感谢,并不在乎钱的多少。一个社会的财富积累起来之后,应该形成一种“捐赠文化”,每个人都有参与公益慈善的意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给予”的快乐:两代人的教育梦想接力 本报记者 蒋蕴 通讯员 周炜 厉晓杭 2008-4-23 浙江日报000102008-04-23000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