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嘉兴资讯
3  
PDF 版
· 文明新风吹拂潮乡大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文明新风吹拂潮乡大地
——海宁市城乡联动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文明新风吹拂潮乡大地

  ——海宁市城乡联动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近年来,海宁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城市建设中,努力创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绿色生态环境,着力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最佳人居环境和城市空间,深入推进海宁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化进程协调推进。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3年来创建活动收到了显著成效。群众对创建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在不断提高,创建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市容环境、城市景观、公共文化设施等城市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卫生保洁、交通秩序、社区服务等城市功能不断健全;市民的文明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海宁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得到大力弘扬。一个崭新的潮乡海宁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城乡联动

  精神文明建设掀高潮

  

  近年来,海宁市在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的基础上,按照“东进、南扩、西延、北联”的城市发展总体思路,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完善框架、改善人居、提升品位、创新机制、规范管理”的工作目标,着力拓展城市框架,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海宁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市区建成区面积已从2002年末的13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29.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从37%上升到54%。

  在大力推进城市建设,改善市容环境的同时,海宁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海宁为目标,以“三贴近”为原则,以“以城带乡,城乡共进”为要求,以推进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为重点,通过深入开展城乡联动共建文明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和农民的生活质量,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为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海宁市积极探索有效方式,在总结前几年城镇社区开展道德评议活动的做法,根据村民分布散、教育难集中的现状,充分利用有线广播覆盖率高、农民收听方便的特点,在全市广泛开展了以“知荣辱、树新风”为主题的乡风文明广播评议活动。通过乡风文明广播评议活动,使很多法律管不着,行政管不了,基层干部管不好的问题,找到了解决的利器,使公共卫生、尊老养老、公共设施、邻里关系、年轻人教育、赌博等一些倾向性问题或不良风气得到有效遏止和改进,文明新风得到大力弘扬。

  

  

  自开展省示范文明城市创建以来,海宁市委、市政府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紧密结合海宁实际,精心选择惠民项目。通过解决旧城区环境建设、城乡河道整治、旧居民区楼道亮化、城乡“双无”老人生活保障等老百姓热切关注的问题,海宁创建活动的范围扩展了,内容丰富了,成效显著了,越来越多的群众感受到了创建工作带给自己的实惠。

  刘寿珍11年前从江苏来到海宁,今年50多岁的他已在曹家河的水上村当了多年的“村民”。去年7月他们一家和水上村153名外来人员一起彻底地上了岸,告别水上村,再也不用过“外面下大雨、船里下小雨,热天像蒸笼、蚊子咬不停”的船上日子。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居民饮用水源的变化,受人为因素影响,河道脏、乱、差现象突出,综合功能退化,水环境恶化。为切实改变城乡河道的现状,海宁市把加快推进城乡河道整治和建立健全河道长效管理机制作为2007年度政府实事项目之一,重点加以推进。通过全市上下几个多月的努力,河道专项整治工作全面完成。

  2007年,海宁市政府为了不断改善旧城区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将旧城区道路维修及下水道改造工程纳入“实事工程”。共完成了涉及建成区内18个社区,558个破损点改造、维修任务。

  为切实解决市区日益突出的车辆增多与停车难矛盾,海宁市政府将在市区增设停车泊位作为政府解决停车难的一项惠民实事工程。2007年,在全市开展了人行道改造工程,共计改造人行道5800平方米,新增停车泊位350余个。

  2007年,海宁市出台了《发放七十周岁以上老年人生活补助金实施办法》,实施对无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和无政府固定补助的“双无”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金制度。决定对全市符合条件的70至99周岁的老年人,每月补助60元;10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每月补助100元。目前,全市共有3.8万余名“双无”老人享受到了这一政策,年发放金额达3000万元。

  为进一步改善市区老居民区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进和谐社区创建,该市把市区老居民住宅楼楼道亮化工程列入了2007年度市政府“实事工程”之一。据统计,全市共投入资金近200万元,完成1274个楼道的亮化施工,楼道亮化率达到85.16%。作为一项海宁市政府重点实事工程,达到了便利居民生活、改善居住环境的目的,体现了各级政府部门亲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评价。

  

  海宁市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始终牢牢抓住城市社区建设这一主阵地,以建设“平安、和谐、文明”和富有特色的新型城市社区为目标,以“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顺民意”为主线,着重解决关系群众切实利益的现实问题,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通过以“走百(楼)看千(户)访万(人)”活动,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居民家中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先后发放调查问卷1万余份,入户访谈1563户,收集群众建议意见2968条次,摸清社区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了解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的认可程度。以社区民意箱、社区民意代表、社区民意征询会为依托,建立完善“民情快递”制度,打造“民意随时表达,民情快速反映,民生需求及时解决”的平台,对居民生活中的“头疼小事”实施限时办理。

  围绕建设一流的基础设施、一流的社区服务、一流的文化氛围这一目标,大力推进精品社区建设。市财政投入1000余万元,新建近7000平方米社区活动用房,基本改变了原本社区活动用房小、散的局面。同时,在全市20个社区全面铺开“一站式”服务建设,实行错时上班、首问责任、限时办结、过错追究等制度,杜绝对群众不负责、推诿扯皮等作风不实、办事不力现象,群众对政府的满意率达到80%以上。

  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通过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有助于通过居民自治的形式,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使社区居民能够进一步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和睦相处、友好相邻,达到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要求,为创建文明城市夯实基础。

  

  

  欲建“文明城”,先育“文明人”。海宁市在创建文明城市中,始终把提高市民素质作为第一要务,利用多种载体,采取各种形式,不断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综合教育,使文明新风吹遍潮乡大地,在皮革之都奏响一篇篇动听的文明乐章。

  如果把城市比做文明的肌体,那么市民、家庭、社区便是需要激活的“细胞”。海宁创建文明城市,正是从“细胞”抓起,在各城市社区广泛开展了“百场讲座进社区、千个楼道创文明、万户家庭建五好”道德实践系列活动。

  在海宁市的各主要路口,在上班早高峰都会看到一批“绿背心”在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劝导市民遵守交通法规。但他们并不是专职的交通协管员,而是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他们作为“文明出行”志愿者,利用每个工作日上班前的半小时协助交警维持早高峰的交通秩序。在海宁市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始终把文明有序的交通秩序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开展“文明出行、和谐潮乡”系列活动,倡导“文明从脚下起步,创建从你我做起”。

  海宁市的中小学生,在暑假期间都会有一份特别的暑假作业,那就是到社区、农村报到,开展“万名学生下社区进村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万名学生下社区进村落”活动的开展, “小手牵大手”,进一步弘扬社会文明新风,推动了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真正实现了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区满意、群众肯定的多方共赢结果。

  群众是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主体,也是文明城市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最终取决于群众的参与程度。海宁市专门成立了“市民文明巡访团”和“社区文明劝导队”两支群众队伍,吸引更多的市民群众关心、支持和监督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群众投身创建的热情,营造群众性创建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海宁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十六大以来党对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统筹部署,着力推进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海宁市先后建成了全国一流的县级博物馆、钱君匋艺术研究馆、购书中心、徐邦达艺术馆、文化馆、西山紫微阁、盐官宰相府风情一条街等一大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完成了盐官海神庙、徐志摩故居、张宗祥故居、王国维故居、金庸旧居、史东山故居、陈阁老宅、天风海涛亭等文物景点的维修、复建;海宁剧院、青少年宫等一批文化设施得到改造;全市广播电视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新建了占地30亩、投资1500万元、塔高180米的广播电视发射中心;建起了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广播电视中心、600平米演播厅、广播全数字化音频工作站等设施。总投资1.36亿元的市体育中心体育馆建成启用;拥有各类体育场地571个,面积462758平方米;市区健身苑点普及率达100%。

  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年”活动中,坚持高标准、大投入,市、镇(街道)、村三级共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目前,已有7个镇建起了省级东海明珠工程标准的镇级文化中心,182个行政村建起村级文化阵地228个(其中文化活动中心102个,文化活动室126个),建成率达125.3%。海宁市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工作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嘉兴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并连续两年被嘉兴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先进市”。

  通过文化强市建设,使海宁市发展成为人民群众综合素质普遍提高,社会文明进步,文化经济繁荣,科技实力雄厚,拥有城乡配套的文化设施、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独具特色的“三大文化”(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强大的文化产业、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2005年,海宁市委、市政府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争创省示范文明城市的目标。几年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牢固树立“创建为大家、创建靠大家”的理念,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创建机制,促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创建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力量,发挥创建合力。海宁市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深入推进省示范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要求,成立了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创建活动七个专项组,形成了一个完善的领导和协调机制。

  建立合理的经费投入机制,是保证创建工作顺利开展,有效避免资金浪费的需要。各部门提前将创建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临时性的经费开支在市领导的支持下,由财政局给予充分保障。2005年至今,市财政支出创建经费累计达数亿元。同时动员社会各界以多种方式支持创建工作,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减轻市财政压力。

  市委、市政府为确保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将创建工作列为各街道、部门年度考核目标,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激励各级领导干部真抓实干,切实做好各项工作,深入推进创建省示范文明城市工作,力争创建工作目标任务的如期实现。

  在大力开展城市文明创建的同时,充分发挥城乡联动机制,促进城乡整体文明程度快速提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海宁为目标,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以“以城带乡,城乡共进”为要求,以推进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为重点,通过深入开展“小康示范、百村整治”、“双结对、创文明”、“乡风文明广播评议会”等城乡联动共建文明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形成城市带动乡村,乡村促进城市,城乡互动的大创建格局。

  海宁市对创建具体工作的进展情况采取专项督查、全面督查,定期督查和不定期督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检查督促,及时发现并整改存在的问题。

  创建不是目的,创建是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手段,是城市文明形象的一个提升过程。海宁市委、市政府将站在更高的起点,继续开拓进取,让文明之春沐浴潮乡儿女,让文明之潮席卷潮乡大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嘉兴资讯 00016 文明新风吹拂潮乡大地 2008-4-23 浙江日报000162008-04-2300028;浙江日报000162008-04-2300032;浙江日报000162008-04-2300010;浙江日报000162008-04-2300030;浙江日报000162008-04-2300031;浙江日报000162008-04-2300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