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嘉兴普通市民每月吟诗“雅集”
· 课堂搬进葡萄园
· 《功夫之王》夺北美票房冠军
· 地球上的第一种动物是栉水母
· “民间艺术之乡”重奖工艺大师
· 《中国科技进展》
丛书将出版
· 甬城婚检率不足三成
· “水晶头骨”被确认是伪造品
· “隧道”夹击战术
打开血管通道
· 6条免费公交
送你去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社区建起诗社,引来不少爱好者
嘉兴普通市民每月吟诗“雅集”
  本报嘉兴4月21日电 (记者 陈培华 沈建波 区新闻中心 金骏) “蟹舍渔村两岸平,菱花十里棹歌声。农家放鹤洲前水,夜半真如塔火明……”今天下午,嘉兴南湖区建设街道百福弄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里,再次响起了《鸳鸯湖棹歌》清丽的唱和声。

  为让诗歌走进寻常百姓家,在诗词界享受盛誉的嘉兴鸳鸯湖诗社选择在社区“安家”。从今年元月起,每月都有一个下午,在百福弄社区文化中心内设有不同主题的免费诗词讲座,市民可当场与主讲老师和文友切磋交流,很多人都觉得有收获。凤桥镇的沈鉴铭自办了一个篆刻社,他说自己爱好书画,而中国古代的诗词书画艺术是相通的,了解了古典诗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

  下午2时许,文化中心内已挤满了人。一杯清茶在手,谈论的话题却只有一个:诗词。嘉兴教育学院副教授徐志平说,我考证过,清朝有诗人3000多人,其中300多人是嘉兴人。朱彝尊、钱载、沈曾植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鸳鸯湖棹歌》和秀水诗派无疑是中华诗歌史上抹不去的印记。

  “《鸳鸯湖棹歌》是嘉兴的文化宝贝,我们当然不能丢。”73岁的施光源听得十分认真。据介绍,嘉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由庄一拂等人发起成立了鸳鸯湖诗社,全国中华诗词学会成立时,嘉兴鸳鸯湖诗社是发起单位之一。后因各种原因,诗社活动越来越少,直到1995年7月1日,被庄一拂称之为“鸳鸯湖诗社的最后一次雅集”。

  “鸳鸯湖诗社的核心就是传承以棹歌为代表的秀水诗派。嘉兴有很多明清两代名门望族的后人和诗画名家的再传弟子,恢复诗社也是想利用好这份宝贵的文化资源,为嘉兴创历史文化名城出一份力。”嘉兴书画社理事长高贤是此次恢复诗社的发起人之一。他告诉我们,目前市区有300多名古典诗歌爱好者,诗社旨在鼓励这些爱好者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把鸳鸯湖诗歌发扬光大。

  今年元旦,旨在传承棹歌和秀水诗派的嘉兴鸳鸯湖诗社在市区百福弄社区文化中心内正式恢复活动,吟诗作对的民间雅集也因此成为一道朴素而隽永的风景。今年已77岁的退休教师陆翔熊特地从秀洲区新塍镇赶来,他说来这里与有共同爱好的诗友一起沟通、探讨,非常有意思。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 00005 嘉兴普通市民每月吟诗“雅集” 2008-4-22 48256F32002924A64825740E00303F2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