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要闻
3  4  
PDF 版
· 建设坚强战斗堡垒 推进农村创业创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4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建设坚强战斗堡垒 推进农村创业创新
——来自海宁市黄湾镇尖山村的蹲点报告
省委组织部蹲点调研组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中如何充分发挥作用?带着这个问题,最近,省委组织部蹲点调研组由主要领导带队,来到海宁市黄湾镇尖山村蹲点调研。

  尖山村是2004年由两个村合并而成的,现有农户1514户,人口4655人,共辖35个村民小组,共有耕地5082亩,山林4041亩,农业特色化比较明显。全村工业经济主要以印染、太阳能配件、扣板生产为主,大多为家庭工厂。全村共有党员158人,村党总支下设四个支部,现有村“两委”班子成员7人,农民人均纯收入9149 元。这个村的经济状况在海宁市农村处于中下游水平,在全省农村也很有代表性。新人、新事、新风貌,透过尖山村,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全民创业、全面创新的大潮正在浙江大地涌动,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党旗辉映下的广袤田野正孕育着蓬勃生机。

  水果专业合作社:农村党组织创业带富中心

  早春的尖山村,房前屋后桃红梨白,桔林郁郁葱葱,枇杷已经挂果,油菜花金灿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走进水果专业合作社,20来位村民正在通过远程教育网络收看枇杷种植技术辅导讲座,他们都是尖山村的果农。

  村党总支书记曹岳根告诉我们:2000年村党总支根据当地水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和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应时顺势创办了尖山村水果专业合作社,并及时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上,通过党支部抓合作社、合作社带农户,形成“合作社+党组织+农户”的创业带富机制,把党组织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同合作社在农资供应、技术指导、市场信息、权益保障、风险抵御等方面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使党支部、合作社与果农相互结合、良性互动。

  果农们对合作社赞不绝口。“合作社就是我们果农的娘家,有什么难处,我们首先总想到找合作社。”果农金建芬说,她家种了10亩柑橘、枇杷、杨梅,去年仅水果收入就有五六万块钱。果农金山荣接过话茬:“合作社总是想在前面,为果农考虑得蛮周到,今年已经开了11次现场会,推广果树整枝修剪、疏花、疏果、套袋等技术,教我们搞标准化生产。”

  水果销售是个大问题。杨梅保鲜期只有一周左右。去年杨梅收成好,许多果农担心梅丰价贱卖不掉,急得团团转。合作社研究决定在嘉兴、海宁等地的新闻媒体上打广告,组织举办“尖山杨梅采摘周”活动。游客纷纷慕名而来,一个星期就达8000多人次,村组道路上停满了车子。人气旺了,杨梅销路不愁了,果农们笑了,农家乐也火了,“那几天村里比过年还热闹”。在党支部的领导和支持下,合作社每年都要和果农签订杨梅、柑橘购销合同,组织人员跑市场,千方百计帮助果农拓展销路。仅去年,合作社就收购杨梅70吨、柑橘470吨。

  近年来,合作社还相继注册了尖山水果系列和黄湾蔬菜、“个个迷你红薯”商标,“尖山牌”被评为嘉兴市著名商标,“黄湾杨梅”成功申报嘉兴名牌。统一品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为党员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合作社所做的这些工作,都是以往靠果农一家一户所不能做到的,大大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现代农业生产进程,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党组织创业带富中心。果农阮爱月高兴地说:“我们尖山成了‘花果山’,我把今年电视广告词都想好了——杨梅熟了,来尖山;枇杷黄了,来尖山;桔子红了,来尖山。”一席话引得大家开怀大笑。

  “创业先锋”马建良:一名党员和一个产业

  说起黄湾镇的水果产业,就不能不说到一个人,他就是共产党员马建良,号称“尖山种梅第一人”,是他带动了当地水果产业特别是杨梅产业的发展。

  现在,要是赶上杨梅成熟季节,整个尖山漫山遍野都是醉人的红色。果农金继康说,当年马建良挨家挨户上门发动村民种杨梅时,只有3户人家碍于他的面子,才将信将疑答应“试试看”。

  马建良意识到,只有自己做好样子,把杨梅种出真金白银来,乡亲们才会信服。他自费到余姚、仙居等杨梅产地取经,引进优良品种东魁杨梅,一有空就跑市农技部门找技术人员拜师学艺,大年三十还不忘到杨梅林里转悠,村里人说马建良都“钻”到杨梅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马建良成功了,1.5亩杨梅当年收入近万元。马建良把自己的杨梅种植技术无私地奉献出来,不仅把自己总结的经验印成资料发给村民,还在自家地里办培训班,为大家面对面地辅导。很快,村里种杨梅的人多起来了。果农卢永官说:“我们生产上有难题,建良能把自己家地里的活儿放到一边赶来教你,现在我儿女在外面工作,我们老两口在家种两亩杨梅一年就能赚一万多,多亏了建良。”在马建良的直接带动下,如今,尖山村杨梅种植面积达1400多亩,黄湾镇种植规模达3300亩,去年销售额1500余万元,杨梅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产业。

  马建良是尖山村党员的一个缩影。我们在这个村水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的墙上,看到一份党员创业承诺书,19名党员在上面签名公开承诺:带头创业致富,每年主动联系至少3名党员群众,帮助他们发展水果生产。果农马仕良是党员于梅芬的联系户。他感激地说,于梅芬三天两头到他家地里来,手把手教他种水果,比自家的事还上心。

  在尖山村,党总支还建立了党员创业联户制度。村里的党员大户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责任,就是要带领身边的党员群众共同致富。村里评比优秀党员,就是比谁带了多少群众创业致富。党员邬李强率先承包村里700多亩围垦土地,投资搞南美白对虾本地化养殖,获得成功。尝到了甜头之后,他发动身边的农户搞特色养殖,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养殖场观摩学习,无偿提供技术服务。目前,村里直接从事养殖的农户已有50多户,白对虾养殖规模达6000多亩,实现年产值5000多万元,利润3000多万元,形成了区域特色产业。农民群众高兴地说,这样的“党员大户”越多越好,他们是建设新农村的“领头羊”!

  “创业扶助资金”:党员群众创业的福音

  夜幕四合,春风拂面,乡村的夜晚显得有些宁静。我们走进党员赵新祥家里时,他还在忙着生产太阳能支架,自家楼房的客厅成了车间。他有点难为情地说:“我是‘小打小闹’刚起步,再过段时间会好些。我已经向市里申请创业扶助,新厂房快盖好了,到时候就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两个月前,他还在为资金一筹莫展时,有人告诉他,市里最近专门设立专项资金,贴息扶助农村党员群众创业。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申请15万元贴息贷款,没想到过了两天镇里就批下来了。

  在党员范建华的环洲太阳能热水器厂,我们看到,在市里创业扶助资金扶持下,他购买的价值70余万元的太阳能整机制造设备已经投入生产。他说:“现在国家鼓励发展太阳能,我们厂子购销两旺,势头蛮好呢。党组织雪中送炭,我一定要把企业办好,带领乡亲们一道致富,为党组织增光添彩。”

  像赵新祥、范建华这样得到创业扶助资金扶持的,尖山村已有4户。设立创业扶助资金是嘉兴市实施党员创业扶助工程的一个做法,主要由组织部门牵头,市管党费补助、县管党费出资、农村党员互助基金纳入、党员捐赠、财政列支等共同组成农村党员创业扶助专项资金,通过对农村党员创业项目的贷款授信和贴息扶助,解决农村党员创业资金困难问题。目前,嘉兴市已筹集2600多万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党员创业贷款贴息,已有400多位党员被列为资金扶助对象,共发放授信贷款1865万元,有效激发了党员创业热情。其中,海宁市已筹集600余万元,资助面也不仅限于党员。除了设立创业扶助资金,嘉兴市还提供生产设施,推介创业项目,开展技能培训,帮助党员群众创业致富。

  挑战与期待:果农的呼唤

  在创业致富民主恳谈会上,果农殷雪良一番话引起大家的共鸣:“现在海宁种杨梅的越来越多,我们村里投产面积也不断扩大,单靠合作社很难消化,希望村里多想办法,扩大杨梅的销路。”虽然去年外地杨梅一斤卖到20多元,但是尖山村有些果农仍然担心杨梅滞销,六七块钱一斤也肯卖。

  “我们村里的柑橘品质比不上临海一带产的蜜橘,一直卖不出好价钱,能不能联系专家来帮我们改良改良品种?”果农金继康说,虽然尖山村建起了观光果园,是嘉兴市第一批乡村游景区、省级农家乐特色村,但是缺乏总体规划,名气还不大,平时来的人还不多,而且村里不通公交车,来的人少,农家乐旺不起来。透过这些问题,我们感受到果农们新的烦恼与困惑。

  在致富带头人座谈会上,村民沈振飞结合自己兴办仪表灯泡厂的艰辛经历,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各级都在鼓励创业,我们能不能集中办一个创业园,支持青年人创业致富?”

  在退职村支书赵福生家里,老支书一番话让在场的村干部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当村干部,光做个‘好人’还不够,还要是个能人,要带头闯、带头干,刚搞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就在村里办起了印染厂、石料厂、纺织厂、抛光厂,缺资金,我们就采取职工带资入厂的办法,当村干部思想要解放,要敢闯敢试……”

  在尖山村的几个日夜,我们真切体会到农民群众想创业、盼致富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体会到他们迫切希望党组织和党员在创业创新大潮中能够“站得出来”、“豁得出去”、“带着大家干”,塑造崭新的形象。

  蹲点归来话感受:战斗堡垒要“战斗”

  在尖山村,我们真切感受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两创”总战略深入人心,感受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农村创业创新中展现新风貌,同时也感受到农民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新期待。尖山村的实践告诉我们,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和群众基础是巩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农村党组织建设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加强;农村党组织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作为。

  感受之一:农村党支部要成为农民群众创业致富的“促进部”。尖山村的情况说明,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民群众对村级组织的依赖度正在增强,期盼党支部能够发挥“主心骨”作用,带领群众闯市场、奔小康。但是,当前村级组织的大量精力花在处理一些日常事务上,达标考核过多过滥,从客观上加重了基层负担。据尖山村粗略统计,目前,上级各部门在村级开展的各类达标考核评比有20来项,很多都要求建立台账、汇报材料,逼着村干部成天忙于应付考核评比。据了解,这个问题带有一定普遍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要对农村的达标考核评比进行集中清理,真正把村干部解放出来,教育引导村级组织和基层干部顺应群众期待,切实承担起带领农民群众创业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职责,把精力用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上,把战斗堡垒作用体现在推进农村创业创新上。

  感受之二:要以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选好农村“带头人”。从尖山村调研情况看,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关键要有一个好班子。今年,全省村级组织要进行全面换届。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引导党员群众把那些政治素质好、能创业创新、有奉献精神、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热心为群众服务、群众公认的农村优秀人才选进村级班子。特别是要进一步改进完善村级组织选举制度和方式,全面落实党员群众民主权利,完善村党组织成员“两推一选”制度,积极推进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改革完善村民委员会选举方式,拓宽民主渠道,扩大选人视野,把村级班子选好选强。

  感受之三:提高农村党员“双带”能力。尖山村158名党员中,小学文化程度92人,经商办厂29人,有“双带”能力的14人,生活特别困难党员7人,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我们分析,党员马建良在群众中形象为什么那么好、威信为什么那么高,根本原因是他有过硬的“双带”能力。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改进党员的教育管理,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增强党员教育管理实效,高度重视提高党员“双带”能力;要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行党员分类管理,优化农村党组织设置形式,推行党组织建在专业合作社、建在专业协会、建在产业链,开辟党员创业实践基地;要深化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学用工作,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逐步推广“远教入户”工作,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可以向农村种养殖大户、党员中心户、经济合作社延伸,提高党员群众的素质;要大力培养和宣传农村党员创业致富典型,鼓励他们充分发挥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带领周围农民群众共同致富。

  感受之四:要高度重视农村青年人才培养。在调研中,不少党员群众反映,现在农村青年党员少,村里开党员大会,一屋子“白头发”。尖山村60周岁以上党员有81人,占总数51%。各级党组织都要高度重视党员发展工作,尤其要及时把优秀青年、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优化党员结构,把农村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组织周围,切实解决村级组织后继乏人问题,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尖山村党总支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今年准备发展3名年轻党员,还有5名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被列为培养对象。

  感受之五:整合组织资源,提供有效服务。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在这方面,嘉兴市率先进行了探索。该市实施党员创业扶助工程,组织部门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有效整合机关部门、金融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工作资源,尤其是通过探索建立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方式,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和调动各类资源,初步形成各方参与、各级联动、共同推进农村创业创新的工作格局。这一做法体现了省委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要求,找到了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有机结合点,是党的建设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的创新举措。从尖山村的情况看,这一做法效果好,群众也很欢迎,值得总结完善并在全省加以推广。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5 建设坚强战斗堡垒 推进农村创业创新 省委组织部蹲点调研组 2008-4-18 64999CF4BF1D55FC4825742E0031C265[A1-毛传来≈A5-程来节≈B1-毛传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