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点,乌镇的露天电影院放映《上甘岭》。这里其实就是一块空地,放映员把机器架好,画面投到对面的一片白墙上。他摆了几排条凳,泡好一杯茶,就坐到了一边去。
经过的游客们来看一会儿,站起来走了,附近转了一圈,再回来继续看。这幅图景,几乎让时光倒流。
历史城镇的保护,一直在不断拓展其内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保护”解释为:“鉴定、防护、保存、修缮、再生,维持历史或传统地区及环境,并使它们重新获得活力”。
随着原住民的返迁,乌镇西栅的老茶室、戏院、书场又兴旺了起来。“当地居民是文化遗产的真正的主人,他们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的权利。”一位专家说。
西栅的图书馆,也是在老街上的一座古建筑里面,是对当地人免费开放的。进门最显眼的位置,摆的是“茅盾文学奖”的小说作品和全套的西方哲学名著。
陈向宏自己就是从乌镇西栅老街长大的。
他记得,当年老街的房子,所有的墙壁都是木板,而要装空调的话,就要砌砖头。因为街道是石板的,摩托车都不方便开,更不要说是汽车。
这使得很多在这条街上长大的年轻人,不愿意继续住在这里。于是,在他选择古镇的保护路径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要保护建筑的外观,也要关怀居住者的感受。
按照现代人居住的要求改造,陈向宏要求这些房子不仅要好看,而且可以吸引年轻人迁过来居住。他是这样构建古镇的基础设施的:架设电话线和网线,埋入各种管道,对全部的污水雨水进行分流。
“我走进马克思故居,燕妮的孙女儿还住在那里,她就坐在那里和我们讲自己和祖父母的故事。”阮仪三总是提起自己造访德国小城特里尔那段难忘的经历。
他说还有英国的莎士比亚的故居,莎士比亚的后人还居住在那里,很多有关莎士比亚的东西很好地保存了下来。“传承历史最重要的是人,人的活动就是不同时代内容最生动的演绎。”阮仪三说,“所以,古镇的未来还是在于人。”
自2007年西栅的改造工程完工后,已经吸引了将近80多户的原来的居民自愿返迁。陈向宏说他现在宁愿让许多房子空着不去开店,而是等待着新的居民回来入住。他相信,最多再过3年,这个街区会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