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五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我们要确保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全面改善民生是一项复杂而具体的系统工程,范围很广、头绪很多,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在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六个重要关系。
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是辩证统一的。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和前提,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和内在需要。改善民生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发展,而且能够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必须合理统筹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立足长远与着眼当前的关系。改善民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民生问题,以务实的态度解决民生问题,把长远目标与阶段性任务有机结合起来。立足长远,就是要遵循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根据人们的需求层次的发展变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在保障群众衣食住用行等基本生活的基础上,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积极探索民主建设等更深层次的民生问题;着眼当前,就是要坚持从各地各部门的实际出发,从急需解决而办得到的事情做起,竭尽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持续长久的实惠。
三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的关系。浙江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很多,必须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明确主攻方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围绕教育、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健康水平、公共文化、人居环境和公共安全等方面,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同时,要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统筹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更多地关注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使发展带来的利益增量为多数群众所共享,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省人民。(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四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遵循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尽最大努力解决好与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能够解决的问题必须认真解决;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分清轻重缓急,稳步扎实推进,把握好有关工作展开的时机和节奏,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联动性,切忌脱离实际盲目推进,急于求成。
五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增加投入与深化改革的关系。全面改善民生,一靠增加投入,二靠深化改革。必须把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增加投入有效地转化为增加公共服务。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增加对改善民生的投入,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同时,必须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改善民生各个环节,全面推进社会领域体制机制创新。
六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全面改善民生,必须正确发挥政府和社会的共同作用,形成解决民生问题的合力。要明确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的职责,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特别是要不断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加快发展公益性事业,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同时要按照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分开的原则,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民生保障机制,健全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参与机制,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性事业发展,不断扩大公共服务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