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几乎每个来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会被问到同一个问题:中国什么时候能得诺贝尔奖?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谢尔登·格拉肖博士也不例外。实际上,这位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弱电相互作用统一理论的创建者在其他国家也碰到过同样的问题。意大利的有关人员问他:我们对基础研究投入那么多,什么时候能获得诺贝尔奖呢?
格拉肖博士的回答是一样的:如果你的科研实力足够强,诺贝尔奖会不请自来。
实际上,这位75岁的教授更在意的是:如果青年人的学习与研究只是为了获得诺贝尔奖那就太糟糕了!
格拉肖博士近日在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们座谈时说,他读大学时,兴趣只在自己的物理专业上,对专业以外的学科,尤其是文科,属于“被动学习”。到了读研究生的时候,他意识到,一个文明人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知识,便又反过来学习文学。他还花费一定的时间专门学习中国音乐。
这种学习让他感觉终身受益。实际上,在过去的25年中,格拉肖博士不仅在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领域继续进行基础研究,还专注于激发高中生对科学的兴趣,致力于提高人文学科的大学生的科学素养。
日本有很多物理学的同行,其中不乏格拉肖博士尊敬的物理学大家。可是有的物理学家只懂物理知识,对本国的历史和文化知之甚少。而格拉肖博士碰到一位前苏联的物理学家,了解美国的历史比他自己还要清楚,这让他十分佩服。
美国的教育体系与大多数国家不相同:美国的高中不分科,大学也不完全分科。对美国大学生而言,必须学习哲学和历史。一个典型的情况是:美国大学生一半时间是学习专业,另外一半时间学习与本专业无关的学科。
“我认为这种体制很好。”格拉肖博士说:“对中国来说,不需要过早的分科,这很重要。工科的学生不能只懂工科,却不懂本国的历史文化。”
格拉肖博士还给中国的学生提了一个建议。“我曾招收过许多顶尖的中国学生,他们都十分优秀,但我还不了解中国的平均教育水平和情况,只能说对物理学科的学生略有所知。我认为,中国物理教育的理论成分偏重,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即便是研究理论物理,我也认为他们应该多去实验室,多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