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据《人民日报》、《文汇报》报道 本应如旭日般充满活力的高中生,竟然是我国心理健康水平最低的人群。最新公布的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抽样调查《2007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显示,16至18岁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最低谷,从19岁开始回升,到75岁之后随身体衰老而迅速下降。
这项最新出炉的调查,首次较为全面地评估了我国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主持该调查的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小组”首次自主研制了适合我国人群、有统一内涵且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使用的《中国心理健康量表》。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内部心理过程和谐一致,与外部环境适应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状态。认知功能正常、情绪积极稳定、自我评价恰当、人际交往和谐、环境适应良好是心理健康的五个维度标志。
近两成市民心理健康不佳
此次调查在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共发放问卷18000份。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城市居民中,15%至18%心理健康状况为“好”,65%至70%为“良好”,11%至15%为“较差”,2%至3%心理健康状况为“差”。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者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差”者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亟须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
调查还显示,我国城市居民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与可获得的服务之间存在巨大缺口,有74%的受访者认为“获得心理咨询服务不便利”。
青少年心理健康处“谷底”
调查发现,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在16至30岁之间会形成一个“谷底”。从12岁(初一)开始,心理健康指数逐年下降,高中阶段跌至最底,19岁后开始较快上升,30岁后上升趋缓,直到老年阶段(55岁以上)。
研究小组分析“谷底”成因时指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亲子关系质量、家庭结构和学校教育质量。“与父母相处得好”的青少年在自我体验、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方面好于其他青少年。双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优于其他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的青少年。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普通中学或职业中学的学生。
75岁后心理健康指数下滑
调查发现,城市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指数在75岁前保持平稳,75岁后由于日常认知功能的下降,心理健康指数显著下降。
研究显示,影响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经济收入、教育程度、职业类型、休闲方式等。其中经济收入对心理健康影响最大,心理健康指数随收入增加呈上升趋势。此外身体锻炼和人际交往有益于成年人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