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科学发展与中国铸型
·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 哲理漫画
· 文章为读者而作
· 稳步提高
居民财产性收入
· 实施可持续
农村环境整治
· 理性分析“新国有化”现象
· 当前我国社会思潮的新特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陶金节
  在中国欢庆农历新年的时候,世界许多国家也举行了盛大仪式庆祝春节,农历鼠年向当地华人华侨拜年的各国元首、政要也越来越多。分析中国春节近年在世界特别是西方社会逐渐受重视的原因,一是春节的和谐文化打动人心,二是中国国家实力的壮大增加了春节的分量,三是海外华侨华人对春节文化的执着追求影响了西方主流社会,四是中国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有吸引力,五是春节带来的商机不可忽视。中国春节在海外的流行,再好不过地说明了一个道理——文化的兴盛是经济发展和国家力量壮大的结果。

  当然,对中国春节受西方社会重视,在高兴之余,我们也要抱有清醒的认识。

  要想以春节为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华人社区,融入西方社会,融入中西文化交流,实践证明,最好也是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进一步发展经济,壮大和提升国家整体实力。同时,要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还必须提高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普世价值。春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浓缩了几千年文明,包含丰富的礼仪形式。它们所体现的对春天的期盼,对自然的亲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对家庭的热爱,对祖先的孝敬,对亲情的寄托,对人性的回归,对和谐的追求,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

  特别在当今这个强调竞争的时代,以“和谐”为主要价值目标的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平等相待、诚信合作、互利互惠,在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家与家之间的冲突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协调、平衡、包容作用,实现不同文明和不同国家之间的和谐发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比较优势,我们要发掘其中的普世价值观,让它与西方的主流文化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为世界其他国家人民所认同。目前,在这方面我们还做得不够好,虽然如今中国政府加强了向世界推广春节文化的具体措施,把春节的祥和送往西方世界,但对于如何在西方社会增强春节文化的影响力,提升春节文化的意义,我们还缺乏长远的规划,春节文化作为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意义,还没有完全被发掘出来。

  我们正处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要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必须引导传统文化适应市场经济制度。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之所以与中国经济呈现不匹配的一面,主要是因为我们缺乏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文化品牌建设薄弱,特别是缺少国际性的、符号化、可参与性的文化品牌,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开发、推广明显不足,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意识和手段落后,很难以商业化的手段,进入西方主流销售渠道。

  所以,要在世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借助市场的力量。如果我们基于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就可以满足世界人民的多样化文化需求。而对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和消费过程,也就体现了人们接受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实现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自愿、付费接受的转变,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自觉传承文化的过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陶金节 2008-4-14 浙江日报000112008-04-14000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