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一版要闻
4  
PDF 版
· 新技术让生活更加“绿色”
· 以高度政治责任感推进改善民生工作
· 文化奇葩盛开浙江大地
· 甬城处处舞翩跹
· 绍兴百余环保“专员”活跃企业
· 中国奥委会发布歌曲《加油中国》
· 全世界公众的声音是不抵制北京奥运会
· 奥运圣火抵达
布宜诺斯艾利斯
· 反对“怀着政治目的”利用奥运会
· 村庄整治建设要在抓落实见成效上下功夫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文化奇葩盛开浙江大地
——从“浙江人文大讲堂”看人文讲堂现象

本报记者 袁 艳 通讯员 司徒微微
  “走,到浙江人文大讲堂听专家讲座去。”如今,每到周末,到“浙江人文大讲堂”听名家讲座成为不少杭州市民的新时尚。由省社科联和钱江晚报联合主办的“浙江人文大讲堂”创办3年来,不仅拥有了自己的忠实听众,更因其广泛影响力和感染力催生了遍布浙江大地的一朵朵文化奇葩。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地由宣传部门、大中院校、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举办的公益性人文社科类讲堂已达50多个,“人文讲堂”成为浙江独特的文化风景。

  学在民间:群众的文化盛宴

  “在人文大讲堂上,我学到了很多其它地方学不到的知识。”杭州市民楼明初是“浙江人文大讲堂”的忠实听众,自从3年前第一次走进大讲堂后便迷上了。只要在杭州,每到周末,他都是清晨7时骑车从南星桥出发赶往省图书馆听讲座,至今已听了近百场。

  在浙江人文大讲堂里,像楼明初这样的忠实听众有很多,500多个座位“爆满”的场景时常出现。如今,浙江图书馆的“文澜讲坛”、浙江大学的“求是人文大讲坛”、面向社区的江东“人文讲坛”等人文大讲堂同样拥有自己的忠实听众。

  绍兴文理学院的“风则江人文大讲堂”,已举办了80多场讲座,几乎场场满座,有时连走廊也站满听众。该院宣传部长梁涌说,人文大讲堂设在学校,听众并不限于大学生,而是面向全社会,“风则江人文大讲堂”已成为向绍兴各界传播人文社科知识的载体,成为百姓的社会大学。

  宁波江东区的“人文讲坛”则直接办到了居民的家门口,全区所有街道、所有社区都设立了讲坛授课点,已开讲800余场,面向基层广大干部传播科教、法律、卫生等社科知识。

  各地人文大讲堂为何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这么多的受众?

  “我觉得做人更有意义了。看到世界更美丽,我越活越开心。”这是杭州市民吴新珍在听了浙江人文大讲堂讲座后的深切体会。

  “人文大讲堂受到群众欢迎,折射出民众对人文社科知识和对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广泛需求,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陈永昊说。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徐斌曾评价:人文大讲堂是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请恰当的人物,为听众提供了精神食粮。

  许多人文大讲堂的听众说,聆听大师大家的精彩讲座,不仅是为了提升知识素养,更是为了丰富内心世界。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毛丹教授认为,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公众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苦恼、疑惑似乎在增多,许多人希望能找到一位“引导者”来启发、抚慰、解惑,而人文大讲堂,正是符合了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需求。

  通俗易懂:讲百姓想听爱听的话题

  湖州的南太湖人文大讲堂自去年9月开办以来,听众踊跃。湖州市社科联副主席徐育雄说,人文大讲堂通过学者名人的讲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百姓解释生活中的疑问,讲解人文社会知识。

  文化的传播弘扬,方法和工具固然十分重要,但其承载的内容是关键。回顾浙江人文大讲堂走过的3年历程,省社科联的专家认为,人文大讲堂之所以一直受到群众的推崇,主要原因之一是大讲堂里的“声音”一直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都是百姓想听、爱听的话题,搭准了社会人文的焦点。

  这些公益性的人文大讲堂不设门槛,只要想听,谁都可以免费进来,分享学者专家的独到见解。正是大讲堂的人文情怀,令听众结构越来越丰富,有机关干部、学校师生,还有社区居民、农民工。(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

  “让社会角色充满人文关怀”“《孙子兵法》的大智慧”“人文教育与人才成长”“什么是健康人格和完整人生”“活在爱中的秘诀”……每一讲的主题无不与公众有着共同的兴奋点,无不围绕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巧妙地为群众解答内心的疑惑,无不给人以启示。杭州市民楼万燕认为,人文大讲堂提供的是上乘精神食粮,不只全面提升自己的知识视野,更改变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廖可斌教授说,人文大讲堂的意义不仅在于现场有多少听众,关键是持之以恒。只要它存在,就是人们思考自己生活时一座可供参照的灯塔。

  拥抱大众:

  架起学术通向大众的桥梁

  社会呼唤像人文大讲堂这样的人文社科知识普及。在大讲堂里,公众感受到的不仅是组织者、学者专家和听者对人文精神的热情,还感受着学者走进群众、拥抱群众的真诚。

  纵观全省各地人文类讲堂邀请的讲者,有社科专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是全国不同领域的精英。在面向大众的大讲堂,他们通过这座桥走向大众的心灵,他们深入浅出,以自己的知识来诠释人生,让艰深的学术不再晦涩。

  引领大众,首先要对接大众。许多走进大讲堂与大众直接交流的专家、学者同样感到收获颇丰。浙江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王金玲说,在大讲堂的一问一答中,听众以自己的大众经验、大众思维、大众知识、大众立场打开了学者的视野,使之重新思考已有的研究,从独乐乐走向众乐乐。

  毛丹坦言,走进大讲堂为公众授课后,自己的思想也发生很大变化。为人文大讲堂转变语言方式、研究态度,实际上也是知识分子转变自己的观念。他认为,作为研究社会的学者,必须尊重群众,懂得如何与广大百姓平等交流。与大众面对面沟通时,学者专家要从公众需要出发,感受群众心中“痛”或“快乐”的问题,这也是对学者专家的考验。

  如今,我省人文大讲堂的影响已渐渐超出了讲堂本身,也超出了浙江。我省的大讲堂通过报纸、图书、音像、网络等全方位传播体系,充分挖掘和释放内在价值,普及人文科学,将先进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文化奇葩盛开浙江大地 本报记者 袁 艳 通讯员 司徒微微 2008-4-12 48256F32002924A6482574270034E55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