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一版要闻
4  
PDF 版
· 科技进步丰富百姓餐桌
· 赵洪祝会见西班牙驻沪总领事
· 浙江省科技奖励大会在杭隆重举行
· “纠”则从严 “违”必治本
· 甬嘉市民代表相聚杭州湾大桥
· 测测一株毛竹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
· 返航存在明显人为因素
· 水泥厂变身时尚展台
· 奥运火炬接力在巴黎完成传递
· 农民社区请农民参与设计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8年4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米饭越吃越香、鱼虾越尝越鲜,这是2007年度省科学技术奖部分农业获奖项目创新成果带来的好处——
科技进步丰富百姓餐桌
本报记者 肖国强 通讯员 廖小清 江英华
  (紧接第一版) 5年来,“嘉花1号”已在浙江和上海等地累计推广了600余万亩,累计新增稻谷1.18亿公斤,新增产值1.89亿元。

  名优野生鱼虾成了“家常便菜”

  只能在太湖等天然水域生长的翘嘴红鲌鱼,看上去像龙虾一样的澳大利亚进口红螯螯虾,这些名优野生鱼虾以前由于不能人工繁育和养殖,百姓难以吃到。

  今天,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所长叶金云等人的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成果——“淡水名优鱼类规模化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开发与示范”,将让这些鱼虾成为普通百姓家庭的“家常便菜”。

  叶金云等人历时5年研究出了一套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实现了规模化工厂人工育苗。同时,他们还开发出符合翘嘴红鲌、红螯螯虾“胃口”、更容易吸收的新型专用饲料,让它们吃得既营养又环保,减少了水体污染,养鱼也更加环保了。

  这一系列技术上的新突破,几年来已经在我省形成了一个年产值2亿多元的翘嘴红鲌鱼产业,普通人也能吃到这种翘嘴红鲌鱼了。不仅如此,课题组还突破了鱤鱼、斑鳜和澳洲睡鳕等3个鱼种的人工繁殖技术。

  肉兔成为山区农民“致富宝”

  今天,因为一项优质、安全、高效的肉兔养殖技术,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鲍国连领导的课题组获得了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养殖肉兔投资少、见效快,深受山区农民欢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肉兔良种退化,加上防病技术不过关,肉兔产业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

  “要解决这一瓶颈,只有走优质、安全、高效产业化这条路。”鲍国连说。为此,他率领课题组通过11年的研究,解决了肉兔养殖中良种退化、肉兔主要疫病防病技术不够、加工技术落后这三大问题,解了兔农的心头之患。

  采用新的养殖技术,肉兔体重增加了三分之一还多,平均一窝产下的兔崽也从以前的6.5只提高到了8.2只,而兔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了一半以上。

  这项养兔新技术,不但让肉兔生病少了,吃起来更放心了,更让肉兔成了山区农民的“致富宝”。目前,这一技术已在全省85%以上的肉兔养殖中得到了应用。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这项新技术推广后累计新增效益达1.45亿元。

  (本报杭州4月7日讯)

  民以食为天。让老百姓吃得美味又健康,一直以来都是农业科技人员孜孜以求的目标。

  在今天获得省科学技术奖的273项创新成果中,54项来自农牧渔业的高科技成果,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米饭越来越好吃,越吃越健康

  让水稻越来越高产,米饭越来越好吃,是嘉兴市农业科学院院长姚海根多年来的研究目标。

  今天,他和自己的研究团队,凭借精心培育出的晚粳稻新品种“嘉花1号”,获得了2007年度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为了让水稻产量更高,姚海根等人历时7年,利用常规杂交育种与生物技术(花培)相结合的新方法,最终成功培育出了晚粳稻新品种“嘉花1号”。

  用新技术培育出的“嘉花1号”,不仅亩产比普通品种高出25至30公斤,而且还能抗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白背飞虱等病虫,大米的品质和口感也大大提高,全部12项品质指标中有9项达到了农业部颁布的一级优质米标准。

  “别的品种要施几次农药才能减轻虫害,而‘嘉花1号’只施了一次虫害就没了。”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种粮大户高才兴,至今还记得3年前自己第一次种植 “嘉花1号”的情景。那时,300多亩稻田虽然遭遇稻飞虱虫害,但仍夺得了高产。

  产量更高了,口感更好了,农药用得少了,“嘉花1号”很快就成了浙江、上海等地晚粳稻的当家品种。(下转第二版)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科技进步丰富百姓餐桌 本报记者 肖国强 通讯员 廖小清 江英华 2008-4-8 48256F32002924A64825742400442CA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