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一版要闻
4  
PDF 版
· 我省两万多家企业通关有望提速
· 大力弘扬绿色奥运理念 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 义乌行业协会首设创新中心
· 孟祥斌,我们都想念你……
· 今年清明节 “情”字分外重
· 创新,推动块状经济升级
· 罗格说北京奥运会将是最好的
· 把肝病死亡率降下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把肝病死亡率降下来
本报记者 肖国强 通讯员 王其玲
  【专家名片】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中心主任。她带领的研究团队,在与病毒性肝炎的“较量”中创立了人工肝新技术和感染微生态学新理论,通过运用“人工肝+微生态干预”治疗,使得重型肝炎病人病死率从88.1%降低至21.1%,两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为了攻克让全世界头疼的肝炎病魔,李兰娟院士倾注了20多年的心血。

  我国有肝炎病人3000万,其中最严重的是重型肝炎。重型肝炎发病急、病死率超过80%,成为一道世界性难题。这个狰狞异常的病魔,“逼”出了李兰娟科研人生中的两大硕果:人工肝新技术和感染微生态学新理论。

  时光退回到20多年前。面对一个又一个重型肝炎病人的死去,当时还是浙一医院一名普通医生的李兰娟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一难题。

  人的肝脏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能不能研制出一种体外器官装置(人工肝),用它来代替肝脏功能,协助重型肝炎患者渡过危险期,或等待肝细胞再生,或等待肝移植,这样患者就可能获救。1986年,怀着这个大胆想法,李兰娟申请了省青年科研基金,带领课题组展开了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研究。

  由于国内外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许多同行都对此表示怀疑:“肝脏功能这么复杂,用人工肝来替代不可能!”

  头5年,一次次的失败让课题组一些成员失去了信心,有人中途退出。“谁愿意,跟着我做!”李兰娟只好重新邀选研究人员,她告诫自己:难题再大,也不能怯!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1例,1例,又1例……1996年,当带着课题组在临床上成功地救治了45例重型肝炎病人,当看着一个又一个病人被自己奇迹般地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李兰娟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

  李兰娟领衔的研究获得了成功。她,也由此成了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为使人工肝技术造福于更多病人,她毫无保留地向全国同行推广传授人工肝技术,并在全国30多个省市3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

  然而,李兰娟并不甘心就此满足。在诊疗中她发现,很多重型肝炎病人都伴有不明原因的自发性腹膜炎,血中的内毒素水平也往往升高,从而加重了肝细胞坏死,最后导致肝衰竭死亡。

  血中的内毒素升高,说明与肠道内的细菌有关。肠道细菌与肝细胞坏死有何关系?李兰娟再次负重前行。

  在反复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之后,她终于发现:重型肝炎患者的肠道内微生态严重失衡,有害细菌明显增加,内毒素的产生也明显增加,通过各种相关的作用机制,推进和加剧了肝衰竭的进程。

  根据这一研究,李兰娟创立了感染微生态学新理论,首次探明了人体内微生态失衡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密切关系,并在临床研究中证实了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可以降低慢性肝炎患者血内毒素水平,同时,对抗生素的使用也提出了新的策略。

  有了这些研究成果,医务人员就能在临床中更加重视和调整人体微生态平衡、合理使用抗生素,对肝炎病人进行更加有效的治疗。在得知李兰娟的这一研究获得新突破后,国际代谢祖学之父、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尼克尔森教授,我国微生态创始人之一的康白教授等纷纷给予了高度评价。

  如今,李兰娟院士依然无法停下脚步。因为,感染性疾病这个病魔又在“催促”着她:“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死亡人口是因为感染病而死,我要尽力去攻克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把肝病死亡率降下来 本报记者 肖国强 通讯员 王其玲 2008-4-6 48256F32002924A64825741E00278AF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