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夕,海宁农村的一些孝顺儿女,悄然给这个传统节日增加了新内容——送老人到上海、苏州、北京等地春游。据记者了解,春节后至今,就有上万农村老人由子女出钱送去各地春游。海宁兴起的这股新风尚,让人击节赞赏!
这些年,殡葬的花费不断“水涨船高”。这两天更有新闻爆出,温岭的最大公墓中心陵园,墓还未建好,已经叫出了五十万元的天价,但就是如此昂贵的墓,仍然有人愿意买。
五十万元是一个什么概念?海宁老人到北京旅游花的钱是1500元,买个墓的钱能送老人出游上百次。有这个钱买墓,不如让老人在生前享受出游、度假、住新居的快乐!可惜更多人忘了“厚养薄葬”的传统古训,在老人生前未必有多体贴照顾,反倒在办后事上比拼面子。
“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海宁的这股新风尚,让乡下人给城里人上了一课。
因为一些城里人,太习惯用“忙”的借口来逃避责任。当拎起电话时,我们忽略了父母正在我们的借口中慢慢老去。每当我们在电视公益广告上,看到那位孤独的老大娘在接到几位子女都不回家的电话时,心里真不是滋味。
毋庸讳言,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许多的交际与人情来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我们有大把时间在网上闲逛、聊天,有时间和朋友喝酒吹牛,有时间和恋人煲电话粥……就是“没时间”陪陪父母。潜意识里,我们嫌他们老了,跟不上时代了,没有共同语言了,太唠叨了。但我们忘了,当我们小的时候,是他们教我们生活基本能力,是他们在我们生病时不眠不休地照料我们,是他们供给我们读书、玩乐……
其实,人生最难度过的阶段是老年。人老了,容易体弱多病,自食其力的状况也会一天不如一天,不是依靠家庭生存,就是依靠社会活着,其内心的惆怅、寂寞只有自己明白。或许,当角色互换的时候,是我们没有换过来,没有想到有一天父母成了我们的“孩子”,也需要我们去照顾。我们不是太忙,而是缺少这份“心”。
“子欲孝而亲不在”,此乃人生一大痛事。若老人生前能感受到亲人的关怀,没有遗憾地离去,生者当能释怀。逝者长眠,一座豪华的公墓又有什么意义呢?
与其今后遗憾,不如及时做起,趁着明媚春光,何不陪老人出去走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