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南4月4日电 (记者 汪成明) “60年过去了,哥哥的坟头没有一根杂草,而且坟上都是新土,就是亲人也做不到呀!”昨天上午,当从千里之外的仙居县赶到济南为堂哥扫墓的张方明,看到烈士张忠孝墓前这一幕时,情不自禁地拥抱60岁的刘家第三代护墓人刘延宝,连声道谢。
刘延宝的家位于济南市郊的玉岭山下,张忠孝烈士的墓地就位于村南头的一块空地上,旁边还安葬着6位无名烈士。烈士坟前的墓碑,仿佛把时光拉回到1948年秋,当时济南战役进行得正酣,距离城区15公里外的神武村,是解放军的后方营房,战地医院就设在村头。神武村党支部副书记、73岁的韩兹敏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刘修芝和儿子刘振顺,被编入支前的民工队伍,当时村里几乎所有的大门都被卸下来,运往前线做担架和架设掩体。村头的医院越来越多的伤员让村民们很揪心,当时用来为伤员洗血衣的村口池塘都被血水染红了。
5位牺牲的解放军战士遗体被抬到神武村,部队首长找到正在家里吃午饭的刘修芝,请他帮忙掩埋烈士。部队开拔前,部队首长嘱咐他,帮助照顾那些牺牲的战友。
掩埋烈士的当天夜里,刘修芝彻夜未眠。5位烈士虽与刘家非亲非故,但他们是为解放济南而献身的,只有守护好烈士的英灵,才能对得起烈士,对得起远在家乡的烈士亲属。刘修芝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儿子刘振顺,次日,父子俩按照家乡的传统习俗,带着祭品,到烈士墓前祭奠了烈士英灵。
济南解放后,父子俩上山采来5块大石头,请人制作了5块墓碑,刻上烈士姓名、家庭地址,分别立在5位烈士墓前,遗憾的是当时只有浙江籍烈士张忠孝留下了姓名地址,其他人只能刻上“革命烈士”。
当年春节刚过,刘修芝还领着儿子和刚过门的儿媳妇来到烈士墓前长跪,并立下家规:世世代代守护好烈士墓。
第二年春天,一家人又在烈士墓前栽种了松柏。1976年6月,刘修芝老人去世了。临终前他把儿孙们叫到床前,再三嘱咐他们无论遇到啥情况,都要守护好烈士墓。作为长子的刘振顺,有四个儿子,每到祭祀烈士时,两个在外地的儿子都会赶回家来,一起上坟。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几年前,刘振顺患了脑血栓,行动不便。他的大儿子刘延宝便毅然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担起第三代护墓人的重任。每年春节、清明等时节,他总是同专程从济南赶回家来的两个弟弟搀扶着老父亲到烈士墓前祭奠。1995年农历十月初一,刘延宝看到原来的墓碑已经破旧,还到外地定做了一座高1.5米的墓碑。1999年,神武村修村外环路时,又发现了两位烈士的遗骨,刘家又主动安葬了他们的遗骨,这样墓地里的烈士由5位变成了7位。
刘振顺在72岁那年去世了。临终前,他嘱咐子孙们要好好守护烈士墓。2000年,刘延宝也患上了脑血栓。当年清明,刘振顺的长孙刘增荣和长辈们一起来到烈士墓前,代表同辈在烈士墓前立下誓言:一定要把刘家第四代护墓人的重任承担起来。现在刘增荣的儿子已有一岁半。“这是我家第五代护墓人,只要墓地还在我们村一天,我们家就会有后人守护!”
刘家四代接力为烈士护墓的事迹感动了四乡八邻,如今烈士墓地已经成为村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神武小学的孩子们每年清明都会自发组织来为烈士扫墓;刘家祖孙四代60年守护烈士墓地的事迹,也同样感动了全社会,刘延宝去年先后获得了“济南市志愿服务模范提名奖”和“济南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