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漫天飞舞的纸灰,没有满山萦绕的烟雾,也没有震耳欲聋的鞭炮声。
今朝栽下思念树,他年长成感恩林。在承载着浓郁感恩情结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清明节到来之时,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和团省委、浙江文明网、浙江在线联合发起“08年清明特别活动——植思念树 造感恩林”,今天在杭州、宁波、绍兴、嘉兴、丽水等地举行,300多名志愿者亲手栽下一棵棵桂花、樱花、香樟、松树……让心中的思念与感恩在绿色中延续。
“植思念树,一定要带上我”
从活动开始招募志愿者的第一天起,热线电话从早到晚响个不停。报名者中既有普通群众,也有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还有大学生、幼儿园的小朋友,最大的年逾八旬,最小的才五六岁。
“植‘思念树’时,你们一定要带上我。”这是记者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报名结束时,全省各地报名志愿者达4000余人,活动在网络的帖子点击量达6000余次。
在网络上,网友们纷纷留言。网友“xiaoxiliu”说:“让每一棵绿树都诉说着绿叶对根的绵绵情意,这样的清明才富有文化味道、传统意境、温暖色彩。作为深受祖辈荫庇的后人,我们对前人的最好回报、同时留给后世子孙的最好礼物,莫过于植树造林。”
植一棵树,寄托一份哀思
山水寄情思,何必纸与火。参加植树活动的志愿者心中都有一份怀念与感恩。在他们看来,植树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植树当然比冒着黑烟、带来污染的纸灰更有意义,”大家纷纷这样表示,树木是有生命的,树木生命的延续可以表达对已故亲友的爱与思念。
家住浙大御跸社区78岁的陈大妈一口气植了两棵树,她说,她的老家在苏州,祖母和父亲都葬在那边,但后来墓地改为工厂了,此后几十年都没有去扫过墓,想念他们的时候只能抬头看看悬挂在家里的遗照。以后,这两棵树就是思念祖母和父亲的树了。
在现场,很多志愿者纷纷与自己亲手种下的树留影纪念,有的还一脸虔诚地朝刚刚种下的树深深地鞠一躬。
每人心中都有绿色期盼
如何让清明节真的“清明”起来?这是此次活动中志愿者们议论最多的话题。家住杭州米市巷的楼国良参加这次活动是为了完成一个心愿。他说,生前最喜欢种花草树木的父亲去年临终时,一再要求把他的骨灰洒在一棵树下,“回归大自然”。他还告诉记者,他父亲退休后的20多年里,一个人把社区的绿化护理全部包了下来,每年都自掏腰包买树苗和肥料,还多次被评为“绿化积极分子”。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他曾跑过多家公墓,但一直未能如愿。今天他终于完成心愿,把父亲的骨灰埋在一棵桂花树下。楼国良说:“我们应该提倡更加文明的殡葬方式。如果每个人都少占用一块地,多种一棵树,这个世界就多一份绿色、多一份希望。”
在遂昌县妙高山烈士陵园,一些在陵园祭扫的市民看到志愿者挥锄培土护绿,都纷纷加入到植树活动中。县风景旅游局的王珍妮说:“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年初遂昌遭受罕见的冰雪灾害,20多万亩树林受损。生态恢复亟需社会各界行动起来,多种树,多造绿。”
在今天的活动中,还有一位特殊的志愿者——我省的奥运火炬手朱强荣。他说:“植树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祭奠,更是‘绿色奥运’的需要。”他说,在清明节,把对亲人的怀念化为对社会的贡献,每年种下一棵树,这样的祭奠方法更有意义,也更加环保。
据有关人士介绍,从历史来看,清明节是一个传递亲情、传承文化的活动。清明节的民俗文化绝不只是“上坟烧纸”,民间还有郊游、植树、插柳、放风筝、荡秋千、蹴鞠等活动。时代在变,扫墓的方式应当更文明、更符合时代要求。“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我们可以让清明节更有人情味,更有时代特色,有更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志愿者们这样期盼着。
(本报杭州4月2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