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民俗学家解读“地道”的清明节
· 除了扫墓,
清明还能干什么?
· 文化节日让步“时间符号”
· 清明节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 清明节三大误区
· 清明节俗内容随社会生活演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清明是如何在历史上被丰富成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呢?
文化节日让步“时间符号”
  民间素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与“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那么,作为一个重要的农业“作业点”,清明是如何在历史上被丰富成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呢?众所周知,中国的二十四个节气,并没有衍生为二十四个节日。

  实际上,在代表气候的节气和民俗节日之间,存在清明的源起与流变过程。

  施爱东说,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

  竺可桢指出,阴历系统不能用以指导农业生产,这才有了用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手段的需要。所以说,节气是一个用以辅佐阴历、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后来成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禁火冷食(寒食)、墓祭,以及举行一些巫术性游戏。

  唐玄宗时,朝廷还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至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寒食与清明的节假日已经增加到7天之多。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完全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也有学者认为上巳节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古时以夏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后汉书·礼仪志上》称这一天“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为大洁。”上巳春嬉,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实为古代中国之“情人节”。魏晋之后将上巳改在三月三日,吴自牧《梦梁录》卷二“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可见,洗濯踏青、除垢迎新是几乎所有春天节日的共同特征。

  到了明清以后,不仅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节之后,大好春季只剩了一个清明节。因为这两个节日都是古代的关于春天的文化节日,而它们又很不幸地刚好处在清明节气附近,我们知道,文化节日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的,可清明节气恰恰不是文化节日,它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是一种逻辑的产物,因而是不可变的。可变的文化节日不幸遇上了不可变的节气符号,结果可变的文化节日让位给了不可变的时间符号。当然,两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一是“催护新生”却并没有消亡,而是沉淀在了清明节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文化节日让步“时间符号” 2008-4-3 浙江日报000102008-04-03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