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3月31日讯 (记者 袁艳 通讯员 司徒微微 陈建伟) 没有 “豪华祭品”,没有鞭炮声响,一束鲜花,寄托最真挚的哀思。今天早上,杭州南星街道在南山陵园举行了社区公祭活动,100多名街道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以这种方式集体祭祀先人。
“请亲友向先人献上鲜花。”在工作人员的主持下,参加公祭的人员神色凝重地在故人牌位前献上菊花,并默哀追思先人。虽然公祭仪式时间不长,但参与者都觉得这种现代祭祀方式简捷却不失庄重。
白塔岭社区居民许志国患有腿疾,在社区工作人员搀扶下,他为去世30年的母亲献上了一束菊花。他说,这样的现代祭祀形式既文明又方便,其实形式并不是最重要,更重要的是那份心意。玉皇山社区的居民翁志香告诉记者,以前,为了到墓地祭祀已故亲人要换3趟车,一路上,还能见到不少人烧纸钱,弄得纸灰飞扬。今天早上,听说街道组织公祭,就马上赶来参加祭祀活动。 她说,通过社区公祭向故人寄托哀思既文明又环保。
参加公祭的人员中,不少是在杭州工作的外来务工者。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因路途遥远,无法回老家祭扫。看到街道的“文明祭祀倡议书”后,他们纷纷报名参加公祭,以这一方式遥祭家乡的已故亲人。“出门在外,一到清明节,特别想念已过世的亲人。”来自内蒙古的李红英今天特意在公祭台上摆放了姥爷、姥姥和四姨3位已故亲人的牌位,并为他们献花悼念。她说,来杭打工已有10年了,因为杭州离老家远,没法给已故的长辈上坟,很是愧疚。这次的公祭活动,不仅了却了自己的心愿,家人也感到非常欣慰。安徽籍的欧郑对这种文明、卫生、安全的祭祀方式感到很新鲜。她告诉记者,以前每到清明节都会看到有人当街烧纸、拨撒祭品,感觉这些方式不但浪费资源,还有安全隐患。
南星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翁正伟认为,祭祀故人意在心诚,心祭比身祭更重要。社区公祭、网上祭祀、短信祭祀等现代祭祀方式来寄托对逝者的哀思,不仅倡导绿色文明祭祀、树立社会新风,一定程度上缓解清明节期间集中外出祭扫带来的交通拥堵,还能打破距离限制,遥祭远葬他乡的故人,特别是为在杭州生活创业的外来人员提供一个遥祭亲人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