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古运河的“年轻态”蓝图
· 古运河是有生命的,她的生命就是她最原生态的存在,这种存在应该以开放的形态融入到杭州人的生活中去
· 城市设计工作坊
· 运河边的房子该朝向运河还是坐北朝南?同学们在争论中顿悟,古运河的保护需要有开放的规划和设计思维
· 古运河为人们默默奉献了千百年,现在在规划她的未来时,应该更多考虑如何去呵护她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3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古运河的“年轻态”蓝图
本报记者 应建勇 通讯员 徐静休 陈小向
  一如往年的春天,流淌了千百年的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青绿垂柳下,迎来了一拨接一拨的踏访者。

  在今年的寻春者中,有一群年轻的身影格外显眼。整个3月中下旬,他们几乎每天都流连在大运河畔,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从依伴古河的百年古桥,到河中穿梭而过的新式客船;从河旁老街上散布的小杂货铺,到枕河民居中的运河人家……

  古运河畔的这群年轻人来自四个国度,他们是浙江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立分校和意大利费拉拉大学建筑设计专业的53名学生和他们的老师。

  3月17日到3月28日,他们在这里举行一项名为“城市设计工作坊”的活动,这是一项1993年由意大利费拉拉大学发起的旨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国际教学实践。他们的目的,是要为这条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描摹“最适合她自己”的蓝图。

  这注定是一场思想、文化和理念的“大碰撞”。2000岁的古老运河与20岁的年轻学子、久远的中国古运河文明与来自异国他乡的寻访者,他们的叠加,撞击出了一场“忘年”的激情。更让人惊喜的是,这群年轻学子在跨越疆界的合作中,为古运河乃至中国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带来了诸多可资借鉴的全新“价值观”和“方法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古运河的“年轻态”蓝图 本报记者 应建勇 通讯员 徐静休 陈小向 2008-3-31 浙江日报000102008-03-3100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