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浙江能源
3  
PDF 版
· 保障浙江能源安全的“浙能策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8年3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需要能源,人民的全面小康生活需要能源,能源,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为热门的主题。在国际能源价格高企、供需矛盾凸显、节能环保愈益严格的形势下,肩负着保障我省能源供应安全重大使命的浙江省能源集团公司将何以应对——
保障浙江能源安全的“浙能策略”
张帆 陈建良/文 吴力 仝兴海等摄
  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需要能源,人民的全面小康生活需要能源,能源,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为热门的主题。在国际能源价格高企、供需矛盾凸显、节能环保愈益严格的形势下,肩负着保障我省能源供应安全重大使命的浙江省能源集团公司将何以应对——

  保障浙江能源安全

  的

  “浙能策略”

  张帆 陈建良/文 吴力 仝兴海等摄

  引言

  浙江是经济大省,能源需求旺盛;却又是资源小省,煤、气、油等一次资源均需要从外省远距离调入。

  至2007年底,浙江省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机组总装机4326万千瓦。预计2008年全社会用电增长14.5%左右,全省总用电需求在2520亿千瓦时左右,最高统调负荷需求为3600万~3700万千瓦,与上年同比增长18%~20%。

  如何保障浙江能源安全?如何确保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实现全面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了我省规模最大的省属能源类国有企业——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身上。

  有数据为证——

  浙能集团自2001年成立以来,短短7年时间,已经发展成为控股、管理总装机1530万千瓦的全国最大的地方能源企业之一,年发电量占据我省统调发电量的“半壁江山”,甚至在今年初的抗雪灾保发电中占到三分之二。

  浙能集团所控股管理的发电机组各项主要技术、经济和安全可靠性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金牌”机组占据15%,平均供电煤耗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克/千瓦时左右,多台机组连续安全运行创全国记录并达世界水平,所有燃煤机组在2009年实现全脱硫,脱硫设施投运率达95%以上,单位电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比全国平均排放量低36%以上,处于领先水平。

  浙能集团目前正在深入实施“大能源战略”,按照这一战略,每年向省内输送电煤近4000万吨,到“十一五”末集团控股、管理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000万~2500万千瓦,并全力承担起我省“多气源一环网”的天然气管线建设和运营重任,确保沿线居民用气,推进绿色能源开发和清洁发电。

  数据意味着责任,数据意味着浙能集团在自身做强做大做优的同时,担当我省能源安全保障责无旁贷。浙能在思索,浙能在运筹,浙能在行动,一个以“大能源战略”为主要内容的保障浙江能源安全的“浙能策略”已然浮出水面。

  “大能源战略”志在长远

  2007年初,浙能集团为了提升企业抗御风险能力、持续赢利能力与竞争能力,继续做强做大做优,提出并着手实施了“大能源格局下以电为主,多业发展”的“大能源战略”,制定了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

  “大能源战略”的核心内涵是:在发展取向上,高度重视一次能源的资源开发与保障,实现能源产业链的两头延伸;在发展内涵上,加大技术改造与创新力度,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换代与绿色能源建设;在发展空间上,实施迈出省界、走出国门战略,拓展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逐步形成以电为主、多业发展的大能源产业格局,稳步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国有资产的抗御风险能力和企业赢利能力,进一步发挥好浙能集团在我省能源产业的基础性作用,确保我省能源安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在这一战略定位下,浙能集团“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将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发展成为总资产超1000亿元、控股管理的电力装机容量超2000万千瓦、具有核心竞争能力与持续赢利能力的浙江“国企航母”。

  一年以来,浙能集团在这一战略引领下,企业实力迅速提升,服务地方作用突出,技术创新成效明显,经营管理不断改善,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效益与国家利益共赢的优异成绩。

  然而,能源领域的发展形势风云突变。受燃煤供应紧张带来电煤价格大幅上涨、电力供需矛盾趋缓导致负荷率大幅下降等因素影响,浙能集团的生存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严峻形势下,浙能集团以确保浙江能源安全为己任,今年继续咬定深入推进“大能源战略”实施不放松,并作出了加快实现企业战略转型的重大抉择,努力实现“三个转换”:从能源加工型企业向能源综合型企业转换;从实业型企业向产融结合型企业转换;从传统型企业向现代型企业转换。

  从能源加工型企业向能源综合型企业转换。就是要在继续做好能源加工的同时,高度重视煤、气、油等一次能源的资源开发与保障,在强化一次能源的掌控力度,增强在资源市场话语权的同时,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要增强整个能源产业链的生产经营控制能力和效益调控能力,强化从一次能源的开发、生产到二次能源的加工,再到相关能源服务业的整个链条的全面控制力,发挥好产业链的协同效应,规避市场风险,提升企业整体效益。

  从实业型企业向产融结合型企业转换。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浙能集团将积极通过金融市场,充分利用金融杠杆作用,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大力实施上市扩张战略, 推进产业整合和资产重组,提升企业价值,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此基础上,探索和实践生产经营与资本运作的结合,走产融资本相结合的道路,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功能的互补。

  从传统型企业向现代型企业转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环境日趋复杂,浙能集团将应时而变,改革完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转变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实现从传统型企业向现代型企业的转换。为此,浙能集团将着重推进思维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与行为创新,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与忧患意识,充分利用好日渐成熟的市场,尽快实现企业与市场的全方位、各层面接轨。

  时不我待,加紧推进深入实施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浙江省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进一步强调,坚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两创”的主攻方向,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形势在召唤,刚刚落幕的浙能集团2008年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深入实施“大能源战略”,加快实现企业战略转型和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浙能集团成立7年来,在全力保障浙江能源安全,担负重大社会责任,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推进浙江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发展,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上成绩巨大、贡献突出。特别是在今年的抗雪灾、保发电中,提前保障电煤供应,确保机组可靠运行,发电量占到全省统调电量的三分之二,为确保浙江电网抢修和能源安全保障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截至2007年底,浙能集团总资产达800余亿元,净资产增加到265亿元左右,分别在省属企业中排第2位和第1位。目前控股、管理发电装机容量由成立之初的376万千瓦发展到1530万千瓦。尤其是集团的净资产收益率、供电煤耗、可靠性指标等均处于全国同行业前列,确保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值得一提的是,浙能所属嘉电5号600MW机组目前已经连续运行超过740天,创造国内记录,达到世界水平。

  然而,由于宏观经济的影响、燃煤供应紧张且价格大幅上涨、电力供需矛盾趋缓带来的发电利用小时大幅下降,以及脱硫减排任务重等困难和压力的巨大影响,浙能集团的生存发展面临了严峻的挑战。“受上述因素影响,集团今年的经营形势异常严峻,30万千瓦及以下机组的电厂将出现大面积亏损的局面,随之会连锁产生一系列问题。” 浙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吴国潮一针见血地指出。

  怎么办?浙能集团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大能源战略”的实施,既打开了浙能今后发展的新空间,更重要的是为浙江能源安全的保障提出了新策略。

  兼具一次能源小省和经济大省、能源消费大省的浙江,能源安全保障的压力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越来越大。石油、煤炭等一次能源价格的飙升,浙江有限的环境容量,燃煤电厂脱硫、脱硝的环保压力,大量省外煤炭长距离输送到浙江的采购、运输问题,每个环节都直接影响到浙江的能源安全。

  而浙能集团“大能源战略”的提出,在策略上化解了套在浙江能源安全上的一道道“紧箍咒”,同时也为浙江能源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重拳出击,破题“大能源”

  随着“大能源战略”的确立,浙能集团经略“大能源”市场的步伐也越来越快。

  在安徽淮南,这个离浙江最近的大型煤炭基地,如今已经有了一个两省能源龙头企业合作的大型煤电一体化项目——浙能集团和淮南矿业集团均股投资的百万千瓦级坑口燃煤电厂和年产600万吨的煤矿。就在2007年底,这个由浙江、安徽能源企业均股投资的项目已经开始产煤,目前日出煤量已超万吨。在浙能集团实现煤炭生产零突破的同时,也意味着浙江省有了一道煤炭生产的安全保障。预计今年年中,这个项目的坑口电厂凤台发电厂将有两台60万千瓦机组相继投产,投产后发出的强劲电力,将全部送往急需电力的浙江。这无疑是一大壮举,不但满足了浙江电力需求,而且免除了煤炭长距离运输,并为浙江经济发展留出了宝贵的环境容量。

  无独有偶,在我国最大的煤炭基地山西大同,浙能集团和大同煤矿集团合资的千万吨级大煤矿正加紧建设。通过它的建设,浙江首次在自己手中直接掌控了千万吨煤炭资源。这一项目设计年产煤量达1200万吨,并同步建设矿井配套洗煤厂。这标志着浙能集团实施“大能源战略”,在一次能源的投资开发方面又取得重大进展。

  不仅如此,在舟山,浙能集团的一个年吞吐量3000万吨以上的煤炭储运中心和煤电一体化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中,煤炭最大堆存容量可达310万吨。

  当然,破题“大能源”,不单是建个电厂、控制一个煤矿。

  浙能集团总经理沈志云指出,在电力主业方面,集团加快主导产业升级换代,2008年将有330万千瓦发电装机容量投产,其中大部分是60万千瓦燃煤火电机组,还有部分天然气发电的清洁发电机组和水电、风电机组。同时,积极实施“上大压小”,重点推进乐清电厂二期(2×660MW)、舟山六横电厂(一期2×1000MW)、嘉兴电厂三期(2×1000MW)、台州电厂异地建设三门牛山涂电厂(一期2×1000MW)等一批高参数、大容量、环保型发电机组关键性项目的前期工作,努力摆脱60万千瓦机组容量仅占煤机总容量50.6%的不利局面,争取实现“百万”级机组零的突破。还要积极推进热电联供工作。

  在煤炭产业方面,浙能集团在与全国电煤主产区龙头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大力兴建煤矿和坑口电站基础上,将从煤矿、煤站(场)、港口、码头,以及运输、中转、存储、配煤等电煤供应链的主要环节上,千方百计提高保障能力,让宝贵的煤炭资源源源不断、安全稳定地运往浙江。

  为保障全省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天然气产业方面则在沪杭甬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基础上,加快全省统一管网的开发建设,形成“多气源一环网”的格局。自2004年1月18日浙江省天然气应用实现零的突破以来,浙能集团已经建成天然气管线400余公里,向全省稳定可靠供应气量近50亿立方米。

  另外,浙能集团将打造能源服务业的优势产业和名牌产品,发展壮大现代物流、环保、建材、电源建设等产业,大力拓展外部市场。同时,抓紧油品市场调研和资源落实,争取政府和有关单位支持,把握时机成立地方石油公司。

  为了浙江的天更蓝、水更清,浙能集团还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大力推进“绿色能源计划”。今年计划完成8台燃煤机组共266万千瓦的脱硫改造,将脱硫机组比重从2007年的63.2%提升至86.4%,到2009年将达到100%,提前实现省政府“十一五”考核指标。开展低氮燃烧和脱氮试验成功的推广应用以及燃油机组脱硫研究,并在2007年成功实现电厂海水淡化基础上,消化吸收技术,推进海水淡化工程化。加快脱硝技术推广应用、电厂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研究,力争取得突破。目前,浙能集团的两个天然气发电项目已与英国PLC公司签署CDM项目二氧化碳减排交易协议,有望成为集团首个利用“京都议定书”实现以温室气体减排换取经济效益的项目。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浙江能源 00012 保障浙江能源安全的“浙能策略” 张帆 陈建良/文 吴力 仝兴海等摄 2008-3-31 浙江日报000122008-03-3100014;浙江日报000122008-03-3100015;浙江日报000122008-03-3100017;浙江日报000122008-03-3100018;浙江日报000122008-03-3100029;浙江日报000122008-03-3100016;浙江日报000122008-03-3100005;浙江日报000122008-03-3100007;浙江日报000122008-03-310000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