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而来
在上一届青歌赛上,贵州代表队选送的侗族大歌大放异彩,成为原生态组别不容忽视的亮点。这次,一支50人的大歌队伍出现在合唱组别的赛场,以原汁原味的“中国造”与“学院派”激烈碰撞。
这支50人的大歌队队员来自黔东南黎平县、榕江县和丛江县所辖的数个村庄,队员以年轻人居多,他们唱着各自村寨的歌,通过这次机会相互交流也相互学习——自从侗族大歌日渐为海内外关注,唱大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古老的艺术融入了年轻的血液,正焕发着青春的光彩。
春节前,队员们集结在贵阳进行集训。不久,罕见的冰冻天气袭击了贵州省。即使得知家乡断水断电,但回家过年仍是许多队员的心愿,于是他们背着蜡烛和食品,踏上了返乡的路。为了保证队员们的安全,从省城到县城的路途上都有警车开道;从县里再到村里就要停停走走了,原本半天可以到达的距离,有的队员足足走了5天,还有的甚至不得不绕道广西。过完春节,冰雪还没有完全消融,又是一番艰苦跋涉前往县城再回到省城,而经过这次冰雪的洗礼,队员们却有了一番别样的感受。一位队员说:“从没见过这么难熬的冬天,好在全国人民都在关心我们,总理都来到贵州送温暖。除夕那天,县里抓紧抢修,保证了居民用电,让我们过了个暖烘烘的除夕。”
队员们在村里歌师的帮助下创作了一首用侗语演唱的新歌《冰雪无情人有情》,歌里唱道:抗冰冻,大家一起努力,树倒了,来年还会发芽,待到夏天,蝉儿又叫了……
盛装参赛
每届青歌赛,少数民族选手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且不说他们高亢嘹亮的歌声,单是那些亮丽的服饰就格外引人注目。要知道,绝大部分少数民族选手都是穿着民族盛装来参赛的,从服装到饰品无不展现着各民族服饰文化的精髓。
侗族盛装的布衣,泛着金属般的色泽,那是用蛋清一遍一遍在着过颜色的布料上浸染才达到的效果。女孩衣裙上的绣片,花样繁多,每个图案都有特别的含义,一针一线都是姑娘们亲手绣成。
苗族的银饰繁复而精巧,每一件都由白银打造。盛装的苗族女性,全套银饰有数公斤之重,从头到脚,美得很有“分量”。在选手的驻地,我们见到了苗族中的一支——长角苗。初听这个名字:不知意喻为何,心中揣测,也许是头上戴角吧,可真正见到他们,只见女选手梳着巨大的发髻,形状酷似壮族女子的帽饰,角在哪里?
原来,一对长长的牛骨角,就藏在山一样的发髻当中。上面除了缠上自己的头发,还要缠上用祖辈们的长发编制成的细小发辫,最后用黑色的毛线裹在最外一层。这样一个超级发髻,操作熟练的长角苗女子也需要一个多钟头才能完成。
一鸣惊人
乍看上去,不少人会以为云南竹代人队选送的富民县小水井村苗族农民合唱团是一支“原生态”的队伍,黝黑的面孔,上布衣衫,不唱歌时他们很安静地坐在那里,有种山里人特有的质朴和腼腆。
然而,当伴奏的手风琴拉出前奏、他们的歌声随之唱响时,你听到的将是非常专业的美声合唱,绝对“西洋”的味道——这种冲击力,就像在杨柳青村看到一幅拉斐尔的画作——之前所有的印象都是十足的乡土,但那歌声仿佛穿越时空而来,带着西方古典音乐的工整与细腻,每个声部都仿佛是一粒纯净的水珠,它们被音乐穿缀起来,不着痕迹地融合在一起。
合唱队的成员来自富民县小水川村,用领队的话说,是地地道道、如假包换的农民。这个村子,一直以来有着合唱的传统,村民们在合唱队的所属声部都是“世袭”的——这家祖上如果唱男中音,无论儿孙的声音条件如何,依旧唱男中音。村里的文娱活动主要就是合唱,而且曲目大多是世界著名的合唱曲,孩子在音乐的氛围中长大,自然而然便会了。
农民、少数民族、业余合唱队,这样的标签似乎很难和西方艺术歌曲联系在一起,可是在小水井村合唱队的排练场,听到的是舒曼的《茨冈》和一首亨德尔作曲、改编为苗语演唱的《山里的太阳》。音乐声一起,那些黝黑的面孔突然间光亮起来,腼腆的神情也变得专注,他们似乎并不在意在哪里唱、唱给谁听,而是全身心地拥抱每一个音符、享受每一段旋律,这也许才是歌唱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