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新闻周刊·社会
3  4  
PDF 版
· 老胡出书
· 各界人士你说我说
百姓出书热是社会进步体现
· 出书要走合法途径
· 《风雨情缘》片段
· 形形色色百姓“出书”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3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形形色色百姓“出书”热
  老年回忆录

  “嗨!我是吴明建,非常高兴我的新书与大家见面了……书中故事就是我17年来在股市摸爬滚打的真实经历……”这港派腔调,出自一位五六十岁老人之口,作为自传体“小说”的作者题记出现在新书的扉页。

  作者只是一个配电房的电工,刚开始,家人死不相信他这样没读过多少书的人也能写书,读高中的儿子经常在边上笑话他这个想写书的老爹。可是花了两三年时间,出乎家人和朋友的意料,他还真的写出了25万字。为了把它变成书,去年花了5万元,把书稿交给了山西一家经济出版社自费出版,今年3月份总算拿到了新书。

  这些天,吴明建很开心,出版社在图书展销会上,他的2000本书除了一些样书外,其他的都已经订购出去了。他没想到,自己写炒股经历的书还有这么多人喜欢。

  一些老人已经不满足于整天围着孙儿转,遛鸟、下棋这种生活。更多的老人想把自己的一生经历,写出来,印刷成书,不光是对自己的一种交代,也是留给子女的一笔财富。这些书,大多数人都以自己的亲历为主线,以10万字左右的长篇回忆录,或者是自传居多,或把自己过去业余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编成集。他们印刷的册数不是特别多,一般都是几百本,基本上是送给亲朋好友。

  学生出“专著”

  在朝气蓬勃、血气方刚的大学生中,出书也是一种趋势。

  大三时曾经出版了一本长篇小说的浙江理工大学学生杨怀德说,当时写书是因为对父亲的感情的一种倾诉,而借钱出书的动机,除了检验一下自己的写作水平之外,也是为日后能找份好工作。毕竟毕业证书大家都有,能写书出书的并不多。一本个人专著,让用人单位多一点欣赏眼光。

  印书做奖励

  “我们师生不仅读作家的书,自己也出了书呢!”海盐一所小学校长抱出了一摞师生自己的著作。《青青苹果园》、《春笋》、《彩色的童年》、《西楼絮语》、《采撷阳光》、《思路花语》……一本本翻阅,除了没有书号,每本“书”都印刷精美、署有作者及责任编辑的名字,还有序言。近3年来,这所小学师生自己编辑出“书”40本。

  师生“出书”一不与经济利益挂钩,二不设门槛,只要爱好写作,哪怕写得不好,经老师修改后,同样可以汇编到书中。该校六(2)班学生小爽至今已和同学合出了两本书。小爽说,他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和学校提供的写作平台是分不开的。

  宋建琴老师说,为孩子出一本书,对孩子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他们班原来有一个学生,其他各方面都优秀,就怕写作文。见作文写得好的同学“出书”了,他羡慕不已,后来坚持多读课外书,加强练习作文,如今作文越写越好。

  上周二,本报网络版“报网零距离”以《海盐一小学师生3年著“书”40本引争议》为题一文,引起了网友们的议论。很多网友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很新颖。网友“枫之秋色”还结合自己教了10年书的经历,认为“即使是几张纸的合订本,当孩子们人手一份时,那才叫感动呢!”

  人人当“印客”

  2006年下半年,网络“印客”的出现,让更多的普通人实现了“出书”梦:随着快印设备印刷成本的降低,仅需二三十元便可以单独订制一本“书”,而且,借助傻瓜排版软件便可以自己排版。这几乎使得每个人都有条件出书了,于是,网络上一个“印客”群体开始产生。一些“印客”网还打出了“人人都是作家”的诱人口号。

  在一家化妆品公司工作的刘小姐,把与男友相恋5年来双方互寄的信件、情书、QQ聊天记录都收集到一起,并用两人的情侣照做插图,到“印客网”上印制成了一本古色古香的“图书”——《小刘与老张的大城小爱》。男友生日那天,把这份特殊礼物“献宝”般送到他眼前。小伙子大为惊喜,尤其得知印这样一本漂亮的“图书”,即使选用高档纸张和封皮也不过几十元一册时,他十分高兴,说回头也要把平时写的公司管理材料印成“管理学书”!

  由于“印客”这种“出书”方式极为简单,省去了传统印刷中的诸多环节,成本极为低廉,并能让客户亲手排版和设计封面体验“出书DIY”的乐趣,出书已成为一件快乐而好玩的事。

  印客们出书的内容五花八门,有日记随笔、小说散文,有情书短信、QQ聊天录,还有人把宝宝的相册,以及自创的菜谱等,分别印制成“书”。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社会 00013 形形色色百姓“出书”热 2008-3-27 浙江日报000132008-03-27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