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农民、外来工占发病人群七成以上
· 弘陶书法作品展
在西泠印社举行
· 樱花怒放
· 迪拜上演“大闹天宫”
· 杭州主城区急救号码统一用“120”
· 和睦土窑,一朵绚丽的乡村奇葩
· 《魔幻仙踪》央视首播
· 在奥林匹亚讲中国故事
· 中国当代水彩画展
值得一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3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方山水滋养一项传统手工艺
和睦土窑,一朵绚丽的乡村奇葩
  本报讯(记者 刘慧 通讯员 姜江来)走进江山市清湖镇和睦村,就如同走进原始的制陶古村落——百年“馒头窑”冒出股股青烟,村落里腌菜罐、酒具、茶具等土陶制品随处可见。今年“五一”,一个总投资近千万元的和睦陶文化村将正式对外开放,这也是我省唯一一家以陶文化为特征的文化村落。

  目前,村里已落成了新的水椎、风车及淘洗池,农耕文化陈列馆、陶文化展览馆、土窑制作表演区、土窑烧制实验区。彩陶工艺厂也改建成了集旅游参观、现场制作、研究开发为一体的仿古建筑群。

  被当地村民俗称为“馒头窑”的土窑是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当地从清代开始兴盛的这种窑炉和火膛合二为一,形成馒头形空间,利用夹墙竖烟道产生的抽力来控制入窑空气,温度可达1000摄氏度以上。

  “和睦土窑能在这里兴起,还得益于有这一方好土。”老窑工王中兴自豪地说,这里的瓦窑土壤黄中透白、黏而带韧,它的泥质选择纯,踏泥细韧无杂质,毛坯光滑柔韧,无斑驳凹凸,封窑不透风,烧窑不灭火,一次烧成,个个成品。由于和睦土窑、土陶的名气越来越大,人们往往慕名而来参观制陶工艺表演,购置陶瓷产品,领略陶文化的风采。

  土生土长的王中兴,现受聘在村里的彩陶博物馆当陶工。他13岁学艺,3个大学生儿子的费用和盖起来的两幢楼,都是靠他这双制陶的手。见证了制陶业在和睦村兴衰的他告诉记者,前些年由于工艺落后,外观欠佳,利润越来越薄,瓦窑村的制陶工艺面临着市场和传承的双重困境。但让王中兴感到自豪的是,如今,村里的“馒头窑”又重冒青烟,恢复了失传多年的20多种彩陶制作工艺。王中兴说:“上釉、着彩后,造型、外观与放在博物馆里的彩陶相比,几乎可以乱真。”

  目前,村里培养出200多位技艺高超的陶工,对传统土陶进行仿古彩陶系列产品开发。年轻窑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非常注重创新,已开发仿古彩陶系列产品400余个,艺术风格涵盖仰韶文化、半坡文化、辛店文化等,使和睦土陶融入多样艺术风格。工艺设计师姜子牙高兴地说,由于美观实用的和睦土陶的炭泥器皿具有保健功能,已获得专利,如今产品已成功打入上海、杭州、北京等地,市场供不应求。

  清华大学教授、申遗专家委员会成员陈志华特意辗转千里来考察,对这里的制陶工艺评价非常高,“土陶美观实用,富有生命力,难得的是村里还保留了60多个‘馒头窑’和一批老窑工。如此密集的馒头状土窑和尚未失传的工艺流程,在全国少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 00005 和睦土窑,一朵绚丽的乡村奇葩 2008-3-25 48256F32002924A648257416001C8FE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