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院里看病的人少,大医院人满为患,人们宁可把走廊当病床,也不愿就近去社区医院。这样的情况,已经成为中国“看病难”的一大顽症。
“看病其实也不难,难的是看专家门诊。因为,生了病,总想着找高水平的医生,这是人之常情。因此,社区医院只要取得人们的信任,就肯定能分流大医院的病人。”镇海区卫生局局长周林表说。
在宁波镇海区,大医院的每个科室,被要求每周派2个人次到挂钩的社区医院坐诊。和在大医院里一模一样,这些医生在社区医院的门诊列入正式排班表。
在更基层的村级卫生服务站里,也必须有六家区级医院的科室去主持相应的门诊,每周定期开展。
这样一来,社区医院就有了各种“专家门诊”,病人在社区看病,和在大医院看病没有什么不同,而且省去了舟车劳顿、排队挂号之苦,费用也比大医院低廉。
很快,社区医院的门诊量迅速上升。2007年,在镇海,将近60%的病人,选择了去社区医院看病,大医院的压力骤然减轻。
然而,这项看似简单的制度安排,其实也蕴含着深刻的利益博弈。
比如,医生去了社区医院“上班”,谁来接替他在大医院的岗位?他们的各种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怎样理顺?病人去了社区医院,大医院的利益怎样保障?
这些,都考验着政府在医疗资源和民生权益上的智慧和平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