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一版要闻
4  
PDF 版
· 25万外来务工者有了“乡音讲师”
· 全面加强合作 推动科技进步
· 从追赶者到领跑人
· 环保绿丝带飘起来
· 城里自来水 流到农民家
· 千名志愿者再取浙江“八杯水”
· 陈水扁当局“入联公投”遭台湾民众否定
· 圣火明天点燃
· 威尼斯拟让建筑“增高”
· 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束
· “奥运旅游”开始热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3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从追赶者到领跑人
本报记者 张冬素 通讯员 傅跃增
  【专家名片】 姚克,著名眼科专家,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眼科中心主任。他带领的团队进行的“白内障发病的相关机制与防治研究”找到了白内障发病的原因,为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白内障奠定了理论基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刀口开多长就可以做手术?1.5毫米!

  1.5毫米,是目前世界上白内障手术的最小切口。而姚克,就是在国际上最早开展这项白内障手术的人。

  眼睛是个非常精细的光学成像系统,在这上面动刀子要慎之又慎。刀口开得越小,损伤就越小,并发症也越少,病人术后视力恢复就会越好。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的白内障患者动手术需要极大勇气,因为手术必须在眼睛上切开12毫米的刀口。

  怎样把白内障手术的切口开得小一点再小一点,是姚克十多年来孜孜不倦的追求。从开始时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到现在的完全自主创新,姚克的追求使我国的白内障手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993年,姚克根据当时国内的医疗设备现状,首创了“手法切核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将病人混浊的白内障晶体核一切为二,分两次摘除,成功地将手术切口从12毫米缩小到了6毫米。

  当国内眼科界还在为6毫米小切口轰动时,姚克又让同行眼睛一亮。他引进国外先进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将手术切口再次缩小到3毫米,成为国内开展此手术的第一人。经过多年不断的钻研和改进,姚克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患者的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和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现已成为我国白内障手术的主流方法,使我国的白内障手术水平保持与国际同步。

  2005年,姚克成功实施了微切口“冷超乳”手术,在做白内障手术时,将向眼睛里注水的管子和把混浊晶体吸出来的管子分开,从而使管子更细并且不发热,突破性地将手术切口缩小到1.5毫米,眼组织的创伤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一次,姚克已从先进技术的追赶者一跃成为领跑人。

  作为专家,他参与了国际微切口“冷超乳”手术规范的制订。他摸索出的白内障手术治疗方法,已成为全球眼科医生的规范教材;他在白内障联合青光眼治疗上的成功经验,被写入世界眼科专业教科书。

  手术只是“治标”,在不断创新手术方法的同时,姚克率领科研团队进行白内障发病机制的基础理论研究,寻求“治本”的方法。

  他们从遗传、氧化、损伤、晶状体上皮异常增殖化生等多方面探讨了各种因素在白内障发生发展中的规律性作用。姚克说:“找出原因,就能从预防入手,让大家的眼睛少得病,更明亮。”他们发现了先天性白内障基因,使先天性白内障家族可以通过遗传筛查结束疾病遗传的恶梦。(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基础理论研究指导着临床实践的创新。姚克在研究中发现,后发性白内障的一大病因是植入的人工晶体对眼组织造成的损伤。因此,他们一方面在手术中缩小切口、减少损伤,同时在人工晶体上动脑筋。

  他们开发出一种新型人工晶体,综合了目前所使用的亲水型和疏水型两种人工晶体的优点。姚克说:“我们已在动物身上试验取得成功,并且申请了3项发明专利。使用这种新型人工晶体,手术后的炎症反应更少,并发症更少,这样病人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就会减少。”

  把这种新型人工晶体早点用到临床上,给更多病人带来光明,是姚克新的科研目标。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从追赶者到领跑人 本报记者 张冬素 通讯员 傅跃增 2008-3-23 48256F32002924A6482574130053FEE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