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靠城、不沿边、也没有交通优势的小山村,却拥有59家桌椅企业,工业产值去年达到4.8亿元; 99%的劳动力早已“洗脚上岸”,甚至外来民工比本村人口还多了4倍有余。经过十多年发展,安吉县递铺镇义士塔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文明村”,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村里的“火车头”——村党支部书记王国梁。正是靠着独有的“致富经”,在他的带领下,义士塔村这列原本行驶缓慢的火车不断加速、提速,向着致富奔小康的美好生活飞速驰行。
致富经一:要想富,带领村民齐迈步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义士塔村以五轮转椅配件为特色的小五金加工业就比较兴旺,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规模上,发展不快。王国梁在对市场和产业状况进行分析后,提出了“工业兴村”的发展思路,带头调整发展模式,把企业从散落的“芝麻”升华为个大瓤红的“西瓜”。
当时村里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比较紧张,王国梁四处筹集资金,对村里的荒山坡、废弃河滩和草地进行平整,改造为80亩的工业集中区,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创业之初,许多村民没经验,王国梁就带头提供产品样品和各类生产、销售信息,还号召每位村干部帮创业者提供20万元小额贷款担保,而作为村支书,他自己就帮人担保了100多万元。村民张昌金的两个儿子在家务农,收入很低,王国梁就鼓励兄弟俩去办企业、闯市场,为他们提供各类信息和帮助。如今大儿子张卫平的桌椅企业年产值好几百万;小儿子张小安在成都销售自家产的家具,一年能赚几十万元。在王国梁的鼓励和帮助下,十多位原来家境贫困的村民如今都已脱贫致富。
现在,义士塔村已形成一个庞大的转椅加工企业群,2006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820元。
致富经二:要和谐,民工兄弟一家亲
“村里富了,不能忘记那些作出贡献的外来民工。”王国梁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义士塔村有外来民工近3000人,之前不少人反映租房又贵又不方便,王国梁就带领村干部筹资110万元,在工业区内建起了占地8000平方米的“民工之家”,以每月60元的价格租给外来民工。“这里挺好,超市、盥洗室、男女厕所都很全,关键是便宜又干净。”在“民工之家”的天井里,记者遇到了正在晒被子的河南女工刘英,她告诉我们,走南闯北到过许多地方,还是觉得义士塔这个小村庄有人情味。“村支书都带头叫我们‘第一村民’呢。”刘英捂着嘴巴笑了起来。
除了解决外来民工住宿难题外,王国梁还在村里成立了外来民工维权服务站、外来民工远程教育培训班、外来民工子女幼儿园等,给他们提供各种必需的工作和生活保障。四川民工曹兵以前下班后最喜欢到处找人打牌,自从村里组织远程教育培训班后,他每次必到,认真学习技术,目前已成为所在企业的技术骨干。
致富经三:要发展,本村邻村一个样
虽说村里经济这些年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可王国梁却看到了发展的瓶颈——村庄周围的道路只有5米宽,一旦两辆大卡车交汇,10多分钟的路往往磕磕碰碰要走半个多小时。这不仅是义士塔一个村的问题,由于农村道路四通八达,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周边几个村庄。
作为县人大代表,王国梁去年在县“两会”上提交了议案,希望有关部门重视义士塔村和周边南北庄村等区块的工业发展,帮他们投资修路,以打破“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形成区域合作。接着他又跑部门、跑企业,到处筹集修路资金,一个夏天下来,人晒黑了、累瘦了。
在他的努力奔走下,如今一条7米宽、长达4公里的通村公路已初步建好,预计将于3月底顺利完工,到时将串起义士塔村和南北庄村全新的发展格局。“多亏王支书,帮我们修了这条致富路,”南北庄村下西山生产队队长陈祥志感动地说,“今后我们两个村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相信我们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