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
近期天气晴好,有利于茶芽萌发,全省各地名茶也纷纷开采。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发现,从3月初开始,不仅乌牛早、龙井43等早熟品种“粉墨登场”,一些中迟熟品种的茶叶也纷纷“早产”。
杭州余杭区农业局副局长江新渊认为,近年来,国内一些茶叶产区竞相提早开采时间,欲喝春茶市场的“头口水”,除了赚取一些噱头,反而因其定价偏高而扰乱了茶叶市场。更有甚者,南方产区一些采摘较早的茶叶运到浙北茶区,往往出现本地“李逵”还没上市,外地“李鬼”唱起主角的尴尬场景。
为了争“早”,我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大棚茶叶,但发展了10多年,还是维持在不足千亩的水平。主要原因就是大棚茶叶生长期短,有效营养成分积累不够,口味淡,不耐泡。
为了争“早”,西湖龙井的核心产区——杭州市西湖区的一些茶农改种起了“乌牛早”等早熟品种。3月14日,当地用“乌牛早”茶叶加工的龙井茶已经开采,而“正宗”的西湖龙井要到下旬才能少量上市。并且,每逢极少量的新茶上市,假茶就纷至沓来。“三四百元一斤的茶叶往标着‘西湖龙井’的通用包装袋里一装,就变成上千元一斤。长此以往,声誉何存?”不少茶农担心自己的饭碗受到影响。
记者就此咨询了省农业厅茶叶科的有关专家。据介绍,茶叶成熟日期因品种、地域、气候条件而异,就一般而言,一芽两叶的茶叶,无论是品相、香味、口感都是最好的。以西湖龙井和径山茶为例,一般清明前后的茶叶品质最好,也是上市较为集中的时候,价格也不高,内行的茶客都选择在这个时候买茶。
采得越早的茶叶卖得越贵。这固然是因为物以稀为贵,也是由于扭曲的消费市场造成的。专家们指出,以高价拍卖的那几两“头茶”,有多少是买主本人喝掉的?大多都成了炒作或送礼的工具。因此,消费者和茶农们要走出认识误区:“早产茶”未必就是金娃娃。
本报记者 嵇哲
(本报余杭3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