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辈媒体人中的“中国通”约翰·罗德里克11日在夏威夷州火奴鲁鲁市逝世,享年93岁。
曾经把罗德里克聘任为常驻记者和特约撰稿人的美联社发布相关消息,突出了罗德里克在二十世纪40年代中期对中国革命的报道。
美联社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汤姆·柯利认为:“约翰(·罗德里克)兼备同等程度的勇敢和高雅,结果成就了一名富有勇气的记者、优雅的作家和非凡的故事讲述者。”
“老眼”看奇迹
在同事眼中,即使生命将尽,他依然是一名“热切的新闻工作者”。
罗德里克为美联社撰写的最后一篇稿件今年2月18日播发,以中国首都北京今年将主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主题,告诫读者:欲了解奥运会对于中国的意义,就需了解中国过去许多年间经历的苦难历史。
他写道:“在我这双老眼看来,中国经历苦难和流血而得以生存,在如此短时期内从贫困状态跃升为地球上最富裕国家之一,几乎就是一个奇迹。”
“激情”对中国
罗德里克1914年出生于美国缅因州沃特维尔,是家中幼子,16岁时成为孤儿。1937年大学毕业后,他加入美联社。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于1942年加入美国陆军,次年进入耶鲁大学学习日语,继而作为战略情报局工作人员进入中国。
日军投降之后,他在中国城市重庆再次加入美联社。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他以记者身份随团,见证了中美“乒乓外交”。
1979年,他再次重返中国,设立美联社北京分社。一位美联社同事回忆道:“他总是告诫我们,‘(大家需要)不断学习。如果某一天自以为已经完全了解中国,那就是你卷铺盖回家的时候了’。”
“幸运”述历史
罗德里克与已故两代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有接触。
他二十世纪40年代在延安结识毛泽东,1979年在北京结识邓小平。
前往延安之前,他身处昆明,在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前身战略情报局供职。1945年11月,他以记者身份抵达延安,时年31岁。
“前往延安,与所有那些(中国共产党)人见面,是一个转折点。”他曾回忆道,“那对我而言是一场突变”。
在《报道中国》一书中,他写道:“我钦佩一个事实,即他们正试图为贫困的中国人做些事情。”
这名资深媒体人在美联社断断续续累计供职50多年,先后在亚洲国家中国和日本以及一些欧洲和中东国家留下了足迹。1977年,他获得“美联社特约撰稿人”头衔。
1996年,在相距日本首都东京不远的镰仓接受采访,罗德里克告诉记者:“在(新闻)这个行业内,我们无须忍受厌倦……我认为,我们非常幸运,能够亲身接触历史,(了解)人们正在做什么,继而讲述他们的故事。”
美联社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柯利评价道:“他激发了比他年轻的几代美联社记者。”
徐勇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图为2004年,罗德里克在日本出席活动时的资料照片,身后是他在延安时与毛泽东的合影。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