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谁来讲,怎么讲,讲什么,我省磐安县“农民讲给农民听”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他们组织“农民宣讲团”,成员是当地群众,主要是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理论素质较高、演说能力较强的理论骨干。深奥的理论化为浅显的道理,身边的事例诠释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面对面、心贴心的宣讲,让听者入耳入脑入心,“农民讲给农民听”让人叫好!
好就好在宣讲者是从田野里走来的农民。宣讲者身份不同,有村干,有当地企业家,也有教师,但根在农村,熟悉农村群众的情感“脉搏”和思想“疑点”,善于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群众身边发生的具体、鲜活的事例解读党的理论和政策。宣讲者脚上沾着泥土,话语中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听者情为之痴,意为之移,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增加了亲和力,提高了农民对宣讲内容的信任度与接收度。
好就好在宣讲者了解农民的喜怒哀乐。生产中的困难,生活中的企盼,对党和政府的要求和对未来奔小康的希望,身同实感。他们既是三十年以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又是社会巨大变迁的见证人,讲的内容自然会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和贴近生活,有当代感和现场感,不会给人一种与现实的挂空感。把博大精深的十七大精神“化大为小”,复杂的理论问题“化繁为简”,心中的疑惑“冰解冻释”,以小论大,以近指远,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好就好在宣讲者用的是家乡话,一听就懂,一说就明。语言鲜活朴实,浅显通俗,无艰深字眼;宣讲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无“戴帽穿靴”;举乡土味的事例,讲入耳消融的乡音。事例令人折服,道理启人心智,农民听了,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实践的信念和信心。
方法往往决定效果。用宣讲的方式让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广为知晓、深入人心,是一种有效途径,但最终能否被群众认同和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方法是否得当。特别是宣传对象的可变性、文化背景不同性,价值取向多元性,决定了宣传方法的多样化,既需要理论学者或领导干部宣讲,也需要生产实践一线的群众宣讲。为此,不妨主动适应变化,因人、因地、因事、因时而变,不断地创新宣传工作的形式和方法,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由此想到,企业可以让工人宣讲,高校可以让学生宣讲,社区可以让退休人员宣讲,也可以请他们进机关给公务员宣讲,前提是宣传部门加以辅导和培训。
党的理论从根子上讲就是百姓的理论,理论实践的主体也是广大群众。他们最有资格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来宣讲,或许讲的不一定如理论学者讲得那样全面、系统、深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是让群众宣讲,以其切身的感受、个性化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朴素的逻辑、丰富的情感来宣讲,宣讲必然具有针对性、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