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政治与社会新闻
3  4  
PDF 版
· 分手后,“恋爱费”谁来埋单
· 百名家长当义工
· 考生非法购买
司法考试试题
· 罗雪华被评为“中国优秀母亲”
· 女性专场招聘会冒出男面孔
· 存在夫妻矛盾的家庭
六成以上有“冷暴力”
· 上千老人圆了“课堂梦”
· 警惕网络纠错侵犯隐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3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警惕网络纠错侵犯隐私
网络媒体在真相和隐私间应主动建起“防火墙”
  互联网对真相的还原能力在近阶段得以充分展示——围绕“三门”事件(虎照门、艳照门,以及涉及一系列获奖照片造假的“PS门”),网友们爆发出极大的参与热情,迅速揭开层层迷雾而逼近真相。不过,透视类似的网络热点,互联网的纠错效应一旦不再理性,很容易构成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纠错失控引发隐私危机

  网友们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个词语:人肉搜索引擎。相比依靠计算机搜索网上信息,人们自己动手寻找答案、并上网共享,这就是“人肉搜索引擎”,其威力在于人多力量大。

  周正龙的虎照被发现与一张年画相似,就是“人肉搜索”的结果,年画这个“搜索结果”,也构成了“虎照门”的最终“罩门”。而在“艳照门”事件之初,总有一些声音尽力辩解:照片是软件加工的伪照。但网友们很快找出了陈冠希在家拍的生活照,指出不雅照的背景画面与之十分相似,“伪照说”也就此彻底消失。

  相形之下,摄影师刘为强人工拼接藏羚羊与火车的“合影”,人肉搜索的着力点更趋向于“传”而不是“搜”。打假发起人在BBS和博客上公布了造假疑点后,引来了更多论证和广泛传播。事实上,“传”已不是纠错的一部分,而更是一种主流意见的宣示。

  不过,在“逼近真相”之余,网络纠错也产生了副产品。

  如果说“虎照门”和“PS门”让网络成为一种有效的打假工具,“艳照门”却在事实上成为对当事人隐私的严重侵犯,其结果完全变成一种大众对明星隐私的集体窥视。

  去年,国内网络界已经出现多起类似事件。

  在所谓“铜须门”事件中,两位玩家在网络游戏中从“战友”发展成真实世界里的恋人,而且女玩家还是已婚。受伤的丈夫在网上公布男玩家的网络身份后,“人肉搜索引擎”迅速运转,男玩家的姓名、住址、手机号全部被曝光,男玩家离家出走。

  去年底,新闻联播播出一条“国内净化网络文化”的报道,一位初中女生在采访镜头前称互联网“很黄很暴力”。由于怀疑这段采访存在摆拍嫌疑,网民们不仅开始恶搞“很黄很暴力”,而且彻底曝光了小女孩的身份。

  网络媒体需要更加自律

  网络纠错的兴起,大背景是网民更主动地参与网络互动。通过这种效应,国内外已经出现了不少网络工具,包括“维基百科”和“百度知道”等。同时,随着博客等个人化媒体的风行,小人物的发现也可成为大新闻,普通人获得大众关注的门槛大幅降低,这固然增加了信息透明度,但在网民爆发性的集体参与下,“纠错”却时常走向失控。

  将失控的责任归咎于“网民素质”,似乎显得空洞而又“缺乏建设性”。

  实际上,无论是在“艳照门”,还是其他一系列对隐私侵犯的事件中,网民虽看似主角,但论坛、门户、博客网站等网络媒体,发挥着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网站编辑选定热点,从浩如烟海的博客里搜集相关文章,置于头条;各种网络评论被化零为整,配以图片,形成夺人眼球的“专题”。

  在这种情况下,参与热情被“幕后导演”所附加的道德评判进一步激发,理性的纠错最终变成了一种“逼供”和“宣判”。而网站则潜伏在参与潮中,收获着点击量。风口浪尖的当事人被淹没在口水里,无处容身。    

  实际上,纠错机制本身并没有错,在常态下,它因为理性而务实、有效。

  事实上,越来越多人已经认识到,在“虎照门”、“艳照门”、“PS门”以及其他网民参与热点事件中,值得网络“逼问”的,应该是被权力摆布的“真相”,而不是个人脆弱的隐私。要让“纠错效应”扬长避短,一方面,国内必须尽快完善保护隐私的法律;同时,网络媒体必须更加自律,在真相和隐私之间,主动建起“防火墙”,在局势失控之前能及时踩下刹车。    (据《文汇报》)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政治与社会新闻 00007 警惕网络纠错侵犯隐私 2008-3-7 48256F32002924A648257404004540CD 2